张蕴钰:扎根马兰基地的传奇司
发布时间: 2023-07-11

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

基业再兴,地阔天高。喜看马兰新一代,盛世创业豪!

这首“马兰精神,基地喜盛”的藏头诗,是张蕴钰将军为庆祝基地创建50周年所作,也是张蕴钰将军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份礼物。

张蕴钰将军用一生践行了“马兰”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张蕴钰,这位新中国核试验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是如何谱写自己低调而璀璨一生的呢?

身穿防护服的司令员-张蕴钰

保家卫国,英勇善战

开国中将秦基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就任军长时,幸运结识了两位好参谋。一位叫何正文,另一位便是张蕴钰。”

张蕴钰于1917年出生于河北赞皇。1937年,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时期,20岁的张蕴钰毅然决然地加入八路军“杀鬼子”。

张蕴钰也是我军一员颇为传奇的将领。

1940年3月,纵队政委黄镇领导7团将下乡来“扫荡”的日伪军打得鬼哭狼嚎,100余名日军、200名伪军全都变成了黑水河畔的“鬼”。

驻扎在县城的大批日军前来报复。时任7团副团长的张蕴钰与政委一道指挥再次阻敌,又打了个胜仗。不仅生俘数十名日本兵,缴获一门山炮,张蕴钰更是用机枪打下来一架日机!整个抗战期间,太行山地区英雄辈出。可是用机枪打下日本飞机的,有明确记载的唯有这一例。

但张蕴钰将军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还是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

70多年前美国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总统杜鲁门狂妄叫嚣:“我们会把所有的武器用来对付志愿军,包括原子弹。”

展开全文

为了保家卫国,33岁的志愿军第15军参谋长张蕴钰入朝参战,那是1952年的初冬,朝鲜的气候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他们来到了上甘岭,在这里与敌人巧妙周旋。

张蕴钰知道敌人实力很强,所以白天带着战士们躲在坑道里,晚上出来打夜战,用小分队偷袭敌人。张蕴钰坚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用巧妙的战法把美国大兵搞得焦头烂额。

在张蕴钰的带领下,战争之初还妄言“用我们全部的武器打垮志愿军”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被打得垂头丧气。

时任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左二)与军参谋长张蕴钰(左三)在上甘岭前线指挥所

范弗里特的“唯火力制胜论”,是想把朝鲜的土地变成一片焦土。可遇见了像张蕴钰这样英勇的志愿军将领,他却毫无办法。范弗里特也因为上甘岭战役的惨败被同僚嘲笑:“您真是个热心肠,用炮弹帮朝鲜人民翻地。”

抗美援朝结束后,张蕴钰任三兵团副参谋长,随曾绍山副司令员率三兵团机关直属队从朝鲜回到旅大(现大连市),负责接收苏军防务。11月,张蕴钰组织参加了辽东抗战登陆海陆空集团军级联合演习。演习非常成功,影响很大。张蕴钰成为我军三军联合作战指挥实践最早的指挥员之一。

1955年张蕴钰在大连

正当他在旅大干得风生水起时,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

1958年5月22日,在周恩来全面部署下,核弹研制工作全面展开。1958年10月,中央批准成立国防科委后,担任第一副主任的陈赓大将举荐张蕴钰去建设原子弹靶场。于是,张蕴钰由作战部队转到国防科研战线,担负起了建设共和国核试验基地的重任。

勇担重任,排除万难

据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回忆,张蕴钰将军在陈庚大将那里领受了任务之后,二话没说就去了西北戈壁。哪怕内心忐忑,但这是党交代的任务,使命必达。

1958年10月2日,勘察大队常勇陪同张蕴钰乘火车去了敦煌。到达驻地后,张蕴钰将军详细地看了苏联顾问对核试验场的设计,以及苏联专家提供的有关建设核试验场的全部知识和材料。

他非常不理解:美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我们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2万吨级的原子弹?

于是,他决定亲身了解一下这个已定的选址,核实一下已有的资料,只有亲身感受,才能知道问题所在。不久,他便亲自驾着汽车没日没夜地奔驰在已选定的试验场区。

考察后,张蕴钰明确了问题所在:首先是苏联专家选定的场地设计只能承担两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而美苏的核试验都已超过千万吨TNT当量了,两万吨不符合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战略需求。

其次,选地的场地离敦煌很近,这里有很多历史古迹,核试验会毁坏这片区域,破坏这些历史古迹;最后,这里自然条件不行,水源奇缺、土质疏松,无法成为长久的试验基地。

“为什么把试验场选在这里?”迎着刮脸的寒风,张蕴钰大声吼叫。

“苏联建场专家选定的。”随行人员不假思索地回答。

虽然张蕴钰不是专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他对这个选址有了不同的认识。

“专家讲这里能搞2万吨的试验……”随行人员还想解释下去,却被张蕴钰的吼声吓住了:“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2万吨之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人的民族!”

随后,张蕴钰带领大家对敦煌场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召开会议,科学而又理智地对它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全方位的权衡和分析。会议后,张蕴钰专程来到北京,在陈赓大将召开的办公会上,汇报了敦煌场区的情况,提出了重新选址建场的建议。经过会议反复研究,最后同意了张蕴钰转场的建议,并把新场址初定在罗布泊地区。

张蕴钰(中)带领小分队首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选点

1958年12月,张蕴钰带领勘察队员,携带着10天的物资,经玉门关一直向西,最终将核试验基地选定在罗布泊。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作为核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也正式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基地初创,埋头苦干

1959年5月下旬,张蕴钰将军率领刚刚组建的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这是新中国史上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这一次没有金戈铁马,没有烽火硝烟,只为了强大祖国,建设核武器力量。

荒凉的罗布泊

基地初创,一切都很艰苦。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存问题,罗布泊只有大片戈壁,荒山野岭。张蕴钰将军就带着大家因地制宜地搭帐篷、挖地窑、盖简易营房,并在营房周围垒起了一排排的麻黄草,扎成了一棵棵人造树。这种因陋就简的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还解决了人畜的防暑防寒和设备器材的储放问题,还给荒凉的罗布泊带来了一个人造春天。

基地几乎没有新鲜蔬菜,主食是当地的面粉和小米。新鲜蔬菜经过长途运输,都变成了干菜和烂菜,大家只能靠榨菜和葱头下饭。也因此当时很多人营养不良生病,口腔溃疡流鼻血,夜盲症患者更是比比皆是。张蕴钰将军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他托许多人说情,从兰州买来一些鱼肝油丸,发给科技人员和部队,聊作补养。至于鸡鸭鱼肉,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了。

生活条件艰苦也就算了,基地还缺水。有时候因为缺水,米都很难淘洗干净,饭里含沙,大家只能含沙而咽。

由于孔雀河濒临枯涸,为保证部队用水,张蕴钰将军曾作出“苛刻”的规定: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常常是一盆水,洗完脸后留着下班后洗手,晚上洗脚,澄清后再用来洗衣服。身为司令员的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洗脸不用盆,只用一个小茶缸,先洗脸,再刷牙。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以至日后回到北京也改不了。他的这种“习惯”常使孩子们啼笑皆非。

随着经济困难和其他原因,基地又遇上了“下马风”。在人心不稳,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张蕴钰将军一次次召开基地全体人员大会,讲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讲中央领导对核武器试验的重视,讲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10多次亲自过问基地进展的情况。

他提到有一次周总理出访亚非国家,途中在乌鲁木齐作短暂停留。在和新疆自治区领导共进晚餐时,总理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中央在新疆有个原子武器靶场,那里的条件艰苦,任务很艰巨,希望自治区领导能给予帮助和大力支持。我代表他们向大家干杯。”

张蕴钰将军表态说:“就凭这些,我哪也不去。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非要在这里搞成自己的原子弹试验场不可!”

张蕴钰司令员参加劳动修建工号

在经济困难、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张蕴钰将军用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坚韧不拔地率领着他的部队,在罗布泊奋战不息。

1960年,中国遇上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当时世界上不断涌起反华的声音。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援华的全部技术人员和专家,343项合同被终止,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被取消,给核弹研制和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张蕴钰将军挺起腰杆,不怕苦不怕难,勇敢地迎接着无情的挑战:“你走你的,我干我的,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

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张蕴钰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内专家和技术人员,鼓励他们敢于探索、艰苦创业。他还经常深入科技人员中间,与他们唠嗑、拉家常、交朋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亲自批准两位教授享受司令员级别的待遇。

就这样,5万大军在张蕴钰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于1963年12月底完成了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公路、机场、地下工事修筑齐全;指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