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与被低估:谁人识得胡林翼
发布时间: 2023-07-17

悲剧,从来不是孤立的。

1861年9月的一天,湖北巡抚胡林翼骑马走在长江边上。

江面上,两艘洋人轮船高鸣汽笛,纵横驰骋,速度之快,让人吃惊。所经之处,中国渔船均被巨浪冲翻。

目睹这一幕,胡林翼“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

时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说,胡林翼本来久病在身,突然受到洋人轮船刺激,一口鲜血吐了出来。整个人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这下病情加重,到当月月底就离世了。年仅49岁。

病逝前,胡林翼曾对左右说,没救了,长毛(太平军)被消灭是迟早之事,但洋枪洋炮长驱直入怎么得了?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一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落幕。外敌入侵,而中国人内战正酣。

当胡林翼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时日无多。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历来有不同的版本,共涉及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张之洞等六个猛人。

一个个都是当时天下第一等的牛人。

这中间,个人认为最悲剧的人物,正是胡林翼。他的才干、品性和威望,在世时就公认在曾、左之上,李、张这些晚辈就更不用说了。

但他又是走得最早、享寿最短的一个。天不假年,让他抱恨以殁,空有一身才气,来不及舒展。

结果,全消耗在无尽的内战中。

一声叹息。

胡林翼

1胡林翼(1812—1861),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入翰林院,授编修。

有的人有背景,有的人只有背影。

比起曾国藩、左宗棠这些私塾教师家庭出身的孩子,胡林翼是个妥妥的京官二代。

但这个“背景”,对胡林翼的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影响是,他打小在皇城根下成长,起点很高,眼界非凡。据说,他年少时就说过一句话:“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深刻得吓人。

1819年,湖南近代人才的领军人物陶澍,将赴任川东兵备道,顺路回老家,在益阳拜谒乡贤,见到了陪在祖父身边的胡林翼。

史书说,陶澍对胡林翼“惊为伟器”,当场欣喜若狂地说:“我找到一个好女婿了!”

当时,胡林翼年仅7岁。胡、陶两家就订下了娃娃亲。

官二代的身份,对他的坏影响也显而易见。因为出身好,胡林翼向来负才不羁、挥金如土,在当时人看来,颇有纨绔子弟的习性。

他曾风流成性,流连于秦淮河畔,夜夜笙歌。

他的岳父陶澍知道后,却不以为意,坚信自己没看错人。陶澍说,此子是瑚琏之器,将来必成大事,年少纵情,不足深责。他现在不玩,国家用材之时,他就没有时间玩了。

他后来考中进士,做了江南乡试副考官。但在他主试的那一年,江南发生科举舞弊案,他受到降职处分。

这成了胡林翼的一个污点。

他父亲也被这个“不走正道”的儿子气得够呛,不久撒手人寰。

1841年,胡林翼回乡丁忧守孝。那几年他幡然醒悟,潜心读书,逐渐从一个纨绔子弟,修炼成理学的圣徒。

这个路径,和曾国藩有几分相似。曾国藩年轻时,内心也充斥着各种世俗的欲念,后来通过“克己”的功夫,才修炼成表里如一的贤人。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圣贤,人性、品格的修炼,其路漫漫。

插句题外话,从胡林翼的转变,不得不佩服陶澍的确眼光独到。他亲自挑了一个女婿胡林翼,一个亲家左宗棠,均在两人名不见经传、甚至还是小屁孩之时,就认定他们将来必成大器。果不其然。

陶澍

2若不是朋友们力劝胡林翼重新出山,晚清中国可能多了一个隐士,而少了一个名臣。

返乡蛰居,一住就是5年多。也只有历经繁华奢靡、如今苦练心性的胡林翼,才守得住这份清寂。

他甚至打起了退隐山林的主意。

但朋友们觉得可惜,国家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用人之时,这样的人才却深居乡间,想想都觉得不应该。浪费人才,比浪费粮食还可耻。

朋友们凑了一笔钱,让胡林翼去捐官,重返政坛。

胡林翼本是科举正途出身,却因时运不济,需要花钱捐官复出,自己觉得十分不耻。于是,他主动选择到边远之地贵州为官,以区别于那些输金为官、汲汲于功名的人。

朋友们愣了,你好歹找个核心地区呀,怎么去一个大家都不愿去的地方?

胡林翼说,我第一次做地方官,贫瘠之地或许可以保持清白之风,不辜负大家资助我复出的深情厚谊。

胡林翼初到贵州,任安顺知府。

当时的贵州,盗贼如毛,寇乱渐萌,官员无为而治,百姓苦不堪言。

胡林翼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黑除恶。他亲自担任缉捕队长,短衣芒鞋,深入深山老林,打击盗匪。同时兴办保甲团练,招募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练勇武装。

这支数百人的武装,日后成为他出贵州协助对抗太平军的资本。

在安顺,胡林翼恩威兼济,多年匪患,宣告荡平。他很快赢得了人心,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任职贵州7年间,胡林翼辗转多地,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并编成《胡氏兵法》。

以《胡氏兵法》为基础,到民国年间,蔡锷融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编了《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滋养了黄埔军校、八路军一代代军事将领的成长。国共两党的军事大佬,均奉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为圭臬。此是后话。

帝国的大臣们,慢慢地都知道遥远的贵州,出了一个会做官、会带兵的猛人。

3胡林翼的机会,来了。

1854年初,太平军席卷而来,湖广总督吴文镕奏调胡林翼驰援湖北。胡林翼立即率600多名黔兵,从千里之外出发。

尽管胡林翼抵达之时,吴文镕已经兵败自杀,导致这名风尘仆仆的猛人一时处境十分尴尬。

但毋庸置疑,胡林翼一旦出了贵州,时代的舞台就都为他搭建好了。只等他登台。

彼时,湘军初起。最终是曾国藩接纳了胡林翼。

曾国藩认为胡林翼“胆识过人,才大心细”,极力向朝廷举荐。咸丰帝同意胡林翼率军随从曾国藩行动,从此曾、胡联手,湘军进入狂飙阶段。

加入湘军后,胡林翼以强势作风,对所部湘军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造和重铸:

1、吸纳以东北马队为代表的北岸军精英,加入湘军战斗序列,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局面;

2、面对太平军的堡垒战术,设计并实施了长壕围困的应对之策,把单纯的战场厮杀转化为人力与物力的比拼;

3、一面招募老兵,另一面提拔行伍出身的将领,使得湘军更加务实和凶悍。

经过胡林翼重铸后的湘军,成为太平军在西线战场上最强悍的对手。

不仅如此,胡林翼胸有谋略,根据战局,制定了“以上制下,步步进逼”的战略。

历史证明,湘军正是遵循了这一战略思想,从武汉—九江—安庆—金陵,沿长江自上而下,一步步挤压并战胜了太平军。

这几大战役中,武汉战役、九江战役主要由胡林翼指挥;安庆战役由他和曾国藩共同指挥,后因肺病恶化而退居次位,但此战胜后,曾国藩一再强调,首功当属胡林翼;最后的金陵之战,胡林翼则已病逝,无缘分享胜利成果。

入湖北作战后,胡林翼就因将才难得,获得屡次升迁。仅1年多后,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署理湖北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升迁之快,无人能及。

胡林翼成为湘系集团中,第一位能够有效施政的疆吏大员。

在他之前,江忠源获任安徽巡抚,但来不及施政,就在战场上战死。而曾国藩的遭遇,更加微妙。

胡林翼的湖北巡抚之位,咸丰帝原来打算给曾国藩的。咸丰认为,曾国藩乃一介书生,竟然能够领军攻下武昌,建立奇功,很难得,应该给予官位。

但很快就有军机大臣进言:曾国藩回乡丁忧,犹如匹夫,在乡间振臂一呼,竟然有万余人响应,这恐非国家之福。

咸丰顿时“黯然失色”,迅速收回成命,仅赐给曾国藩一个兵部侍郎的空衔。一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曾国藩始终未获得实权。

曾国藩受到的猜忌,亦是胡林翼需要面对的。

曾国藩

4在胡林翼之前,连续四任湖北巡抚死于非命,不是战败自杀就是被军法处斩。

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胡林翼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

虽是非常时期,但手握兵权、身居高位的汉人,始终让满族统治者心有犹疑。皇帝们的应对之道,就是在同城任用更高官品的满人,形成监视与制约。

满洲正白旗出身的官文,于是几乎同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与胡林翼一同进驻武昌城。

官文

官文是一个典型的八旗混世官僚,仗着是咸丰的心腹,无所作为,而又为所欲为。胡林翼此时已初现名臣范儿,对这样的官员,非常看不惯,曾说官文“左右无一正人,无一谋士,其忌刻倾险,尽是内务府气习”。

两人刚上任时,关系十分紧张,势同水火。

胡林翼常常悲愤欲绝,甚至到了准备率部“一意东下,觅我死所”的地步。他多次愤而参奏官文搞腐败,但因后者背景强硬,不了了之。

官文为此曾向胡林翼示好,但胡林翼拒不相见。

后来,胡林翼突然意识到督抚两人这样刚下去,始终不是办法。他决定顾全大局,对官文实施权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