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法国殖民地(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时,是欧洲国家分别殖民非洲哪些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时,是欧洲国家分别殖民非洲哪些国家

分别是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1、法国的殖民地有:贝宁、科特迪瓦、科摩罗、吉布提、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布基纳法索、摩洛哥、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坦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乍得、突尼斯、加蓬、刚果(布)、中非。

2、英国的殖民地有: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埃及、加纳、肯尼亚、莱索托、毛里求斯、马拉维、尼日利亚、冈比亚、苏丹、塞拉里昂、英属索马里、斯威士兰、塞舌尔、乌干达、赞比亚。

3、德国的殖民地有: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喀麦隆、多哥、布隆迪、卢旺达。

4、比利时只有一块殖民地刚果(金),但这一块殖民地就有235万平方公里。

5、意大利的殖民地是:厄立特里亚、利比亚、意属索马里。

6、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7、西班牙的殖民地是:西撒哈拉、赤道几内亚、摩洛哥北部沿海地区及南部一小块。



扩展资料:

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德意志帝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殖民国家不同。法、西、葡、荷、德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尽力将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结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著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独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尼日利亚是谁的殖民地

独立前是英国殖民地。
8世纪,乍得湖畔的札加瓦人(Zaghawa)建立卡奈姆-博尔努帝国(Kanem-Bornu)。14世纪至16世纪,由桑海帝国统治。1472年,受到葡萄牙的侵略。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贩卖奴隶;1861年英国在拉各斯建立据点后,不断向内陆扩张;1900年,南、北尼日尼亚均沦为英国“保护国”;1914年合并成为英国殖民地“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

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英国,在其鼎盛时期,殖民地近乎占了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五到六分之一,而大洋洲出几个岛屿外都是它的殖民地。

英国对尼日利亚的殖民统治

英国对尼日利亚的殖民统治前后延续百余年,但间接统治制度的确立主要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年代。当时法、德帝国主义也在西非扩建殖民地,它们都实行直接统、治制度,而英国却与众不同地进行间接统治,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先需要从英帝国主义的特点进行分析。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对于英帝国主义来说比对其它帝国主义更有特殊的意义。在奴役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方面英国统治阶级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长期垄断海上霸权,虽然当时英帝国、已走向衰落,但是它仍然剥削着世界,从而有可能在非洲采取较为灵活的殖民政策。本来它曾是奴隶贩子,‘可是后来却改变手法,打着“反对奴隶贸易”的旗号,将非洲变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英国在尼日利亚实行间接统治政策正是与这种殖民主义目的及剥削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尼日利亚的南部盛产棕桐、橡胶、木材,并适合种植可可、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北部盛产棉花、花生和皮毛,这些产品对于欧洲国家发展肥皂、甘油、食品、纺织以及造船等工业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仅尼日利亚东部地区的棕搁油出口就由1808年的150吨,增长到1839年的136,000吨。这说明英国在停止奴隶贸易之后,对尼日利亚的经济利益很快就转向资源掠夺方面。
1885年2月结束的柏林会议,确定了几“有效占领”的原则,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莱、法、德在西非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在尼日利亚的殖民统治受到两面的威胁。东面德国占领了喀麦隆,1886年和1893年两次与英国缔结条约,德国处心积虑地要扩张其势力范围。西面法国发动了强大攻势,1893年占领象牙海岸,1894年征服达荷美,并继续北进和东进。1898年5月,英法军队在.博尔古相遇对峙,形成剑拔弩张的局面。是年6月14日,英法就尼日利亚西部和北部边-界间题初步达成协议。这种国际形势也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尽快采取新的措施,来稳定它在尼日利亚的殖民统治。狡猾的英国统治集.团懂得,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当地社会内部寻找同盟者和支持力量才是最有效的。于是间接统治政策便受到殖民主义者的普遍重视。卢加德曾明确指出:“从印度的叛乱到乌干达和塞拉利昂的造反,大英帝国的历史已。经表明,仅仅有少数英国官员,而没有一个能一在危机中和英国站在一起、其自身利益和英国完全一致的阶级,将会导致发生危险。”
随着英国对整个尼日利亚占领的完成,尼日利亚对英国的经济意义也更突出了。据:统计,1900-1904年,尼日利亚全境共出口徐桐油5.3万余吨,1912-1914年达7.7万余吨;同期棉花出口由132吨增长到1 , 800余吨;花生出口量则由470吨增长到8,100吨。1906年包奇高原的锡矿正式开采,(1907年产量为170吨,1910年达到770吨。1900年,尼日利亚出口总值为 180多万英镑,1904年达到270多万英镑,1912年达到540多万英镑。尼日利亚不仅作为原料产地有利可图,作为商品市场的意义也越来越大,进口总值由1901年的170万英镑,增长到1904年的240万英镑,1907年达到380万英镑。尽管进出口总值从绝对数字看并不大,但增长幅度惊人,表现出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二十世纪初,英国在尼日利亚也不具备直接统治的条件。因为它的殖民地的分布与法国不同,法属黑非洲主要集中在西非和赤道非洲,白人移民只能在这里定居,而英属黑非洲除西非外,还有东非与南非地区,那里气候、土地条件好,能吸引大批白人移民。而西非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疾病流行,白人移民十分稀少,就移民较集中的拉各斯来说,1916年有975人,到1921年也只有1, 216人。北尼日利亚保护国面积达3,2万多平方英里,1906年人口约有700万。而卢加德用来管理如此众多人口和辽阔地区的文职官员,1900-1901年只有704人,1905一1906年也只增加到266人,其中经常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国休假,实际的行政管理人员就更少了。
军队的情况也类似。1903年卢加德进攻卡诺的军队中有700余名非洲士兵,只有30名欧洲人。与此同时,英国还在黄金海岸进行阿散蒂战争,在南非进行英布战争,卢加德曾受命派部队去增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又从尼日利亚前后抽调约4,000名土著部队和350名英国军官赴喀麦隆对德作战。在此条件下,即便英国殖民者想要在尼日利亚实行直接统治也是力不从心的。
至于尼日利亚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也不利于英国实行直接统治。尼日利亚是西非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殖民主义者到来之前很久,北部豪萨族的七城邦即十分兴盛,农业和手工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1804年富拉尼族教长奥斯曼·丹·福迪奥统一了豪萨城邦,建立起以索科托为中心的大帝国。这在十九世纪的非洲是少有的。所以当殖民者来到北部尼日利亚时,他们所面对的并不是落后、分散的原始部落,而是曾盛极一时的统一国家。虽然当时索科托苏丹对各城邦的控制权已大大削弱,但它们之间仍保持着形式上的隶属关系,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各城邦的埃米尔集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