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变?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政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变

1、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dao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4、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政变

一、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汉景帝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盤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二、西晋“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统治阶层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内部混战,前后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历时16年之久的内乱。

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代,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而当时的痴呆皇帝司马衷则成了权力争斗全过程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玩物,这可以说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败笔!

三、唐朝“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四、唐朝“神龙政变”

天授元年(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太孙。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启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

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一心想当皇嗣的武承嗣。

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太平公主介绍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五、唐朝“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又称“唐隆之变”,发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乐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纳贿卖官,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

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七次政变,分别有怎样的结局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数十次政变,这些政变大多失败了,但有些成功了,并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七次政变。

一、沙丘事变

沙丘事变发生在秦朝。秦始皇在他人生晚年时期,在巡游的路上患了重病,这一刻,一直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终于意识到,他可能不久将离开人世,所以他写下诏书,让长子扶苏前来主持丧事,并意味着他要将皇位传给扶苏,但秦始皇没有立马送出诏书,而是交给了身边的重臣赵高。

这给了赵高篡改诏书的机会。

赵高和扶苏的亲信蒙恬不和,他明白扶苏当上皇帝后,必会打压他,所以赵高为了自身利益,联合胡亥和李斯谋划了沙丘事变。

他们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是赐死扶苏和蒙恬,一份是传位于胡亥。

扶苏接到诏书后,就自杀而亡,胡亥也如愿坐上了皇位。胡亥当上皇帝后,也将大将蒙恬逼死。

此事是秦朝命运的转折点,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