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求废除中国几千年汉字,他写2篇奇文反驳,全文读音相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其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期的甲骨文。由此演变出的汉字,也是一种含义丰富,饱含美感的象形文字。也正是因为文字的传承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这才导致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的文化,都受到汉字的深远影响。

与中国汉字相对应的,则是欧美起源的拉丁文字。在传承的时间上相比,无疑汉字更具有优越性;而如果从现代使用频率上比较,还是拉丁文字更具有广泛性。这场汉字和拉丁文字的交锋其实早在19十九世纪中后叶,就已经展开了。

我国知识分子希望中国的改革尽可能的西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汉字。他们喊出了“废除汉字,语言拉丁化”的口号,不过此时却有一个知识分子提出了反对的声音,并且用了两篇全文读音相同的奇文反驳。

“中国文字拉丁化代表大会”

提起“废除汉字”,人们可能第一个想起的会是钱玄同。这位曾经的北大教授,毫无疑问是站在汉字废除浪潮前沿的第一人。

展开全文

不过其实他也仅仅是拾人牙慧,早在这股思潮在国内流行起来以前,几位在苏联留学的国人就研究出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这本书的作者是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在1929年定稿以后,于次年在苏联发表。刚一发表就迎来了许多国内人士的支持。

1931年9月,“中国文字拉丁化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参崴举行。到会的有包括拉丁化方案的创作者和整理者的瞿秋白等人,还包括当时在苏联地区留学和工作的各领域人才。会议不但通过了瞿秋白创作的方案,还决定建立委员会,在旅苏人员中推广这种新型的文字,并对受教育不足的群体提供免费扫盲和传授。

1933年开始,国内的废除汉字运动开始进行。或许得益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外来思想的崇拜,许多著名的教授,作家,文学工作者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其中就包括钱玄同。随着事情的逐渐发展,鲁迅,茅盾的文化界名人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有支持的自然就有反对的,反对这件事的人名叫赵元任。

《施氏食狮史》

赵元任是天津人,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很多人把他尊称为“现代汉语之父”,由此可见他对于汉字的改良和推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尽管赵元任同是在国外留学归来的人士,可是他对于全盘否定汉语汉字是强烈反对的。在他看来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汉字那么中国的文化也将无法孤立存在。当然为了让汉字适应新时代的特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良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正是他终其一生作出的主要贡献。

当“废除汉字”的声音甚嚣尘上的时候,赵元任除了写文章同各位“大佬”辩论以外,还别出心裁的在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两篇小作文。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施氏食狮史》了。

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位姓施的人的故事。全文使用的均为“shi”这一读音,却包含了表达不同含义的文字数十个。文章一出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果用拉丁文来写是否能够做到一个音节完成一个故事呢?

这篇文章里面包含的讽刺意味呼之欲出,也让许多迷失在争论中的国人开始反思:是否一味的照搬西方就是对的?我们放弃自身的优势选择西化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如果说赵元任的本意是保护汉字,但他的做法无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此以后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中国革命中,出现了更多具备独立思考的人才,他们把各国经验和我国环境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

日韩废除汉字史

这场文化的思辨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封建时期受中国影响颇深的日韩两国,同样曾经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在近代历史中,韩国就曾经三次下令废除韩语中的汉字,不过这三次行动都没能让韩国人彻底脱离汉字的使用。韩国先是在教材里面删除汉字,用韩语文字代替。接着范围被扩大到所有书面语中,包括商店牌子等也在其列。

不过很快韩国人发现,失去了汉字以后在学习历史方面会出现极大的不便。因为一些古字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用简单的读音就可以概括的。教材中没了汉字,也变相的阻断了后世了解本国历史的道路。

其次由于同名的存在,地址中的同音字也很容易造成误会。汉字废除的不利,也让韩国政府至今不敢在身份证上脱离汉字。如果警察因为读音相同而抓错了犯人,恐怕就是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了。

相比于韩国,日本人显然在小范围尝试后,就放弃了废除汉字的想法。因为无论韩语还是日语中,都只有读音而没有具体的字义。换言之他们的语言,无法支撑起单独表达含义的重任。这也势必造成因为读音相同而含义不同的缺陷,这场废除汉字的闹剧至今仍然是日本人嘲笑韩国的一个常用手段。

结语

在世界方位内,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语言都是不可能轻易被替代的。虽然人们口中常说汉字难学,但也唯有汉字可以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复杂的含义。这个优势是单词越来越长的“拉丁文字”所不具备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