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名言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述而》,是孔子跟某个弟子对话时,语重心长地教诲弟子时所说,殷切希望弟子能完善个人的德育。
这句话大概意思为:君子性情坦率,心胸坦荡,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的内心必定是安定平和的。小人因为心灵不够纯净,有太多杂念和欲望,做什么事都想斤斤计较,因此,小人常会表现出心神不宁的样子。
“戚戚”是一个形容词,本意是用来形容砍伐木头时,发出的刺耳杂乱的响声,孔子把这个词用来形容小人内心世界的惶恐不安,相当确切和形象。
“君子”因为肩负着社会责任感,注重修身养性,才华突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人格,他们常常以身作则,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常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在为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而鞠躬尽瘁。
小人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奸诈阴险,道德败坏,价值观扭曲,做什么事都首先会考虑个人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摘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心胸开朗,神定气安,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则是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扩展内容: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意思是王公贵族们可以漫步其上,草民百姓只能两眼空望。讲的是人与人的等级差别。

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

《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意思是君子从事脑力劳动,小人从事体力劳动。

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

君子一词有多重意思:

一、称有才德的人。「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

二、称在位的人。

三、竹、莲花、菊花的别名。四、梅、兰、竹,菊称四君子。

五、妻称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诗经、召南)

六、对先人的尊称。

七、指男子。「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八、在上位者。「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

九、好学者。「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学而)大致而言,君子一词非只一义。有多种解释,亦颇容易含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该句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赏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意思

意思为: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君子与小人在文化的层面,是指有文化修养的人和见识狭小的人。在古代社会身份的层面,是只有身份地位的人和没有身份地位的 普通百姓,两个相反的概念,在这里面坦荡荡和常戚戚,坦荡荡是指诚实而心怀宽厚。 

常戚戚,是指苦恼忧愁。当然在这段字面上的意思上没有这个诚实这两个字。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君子能心地平坦宽广,其原因就在于诚实无欺。也就是无心无私,日月可见。

扩展资料: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古人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天道的三种元素。(“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三才之间是和谐共处、相互依赖和制约的一种关系。作为三才之一的人,应该有能力和责任自立自强于天地之间,怎么能够向外去求,本末倒置,置人的尊严于不顾,侮辱自己的人格,此非君子之所为也。

同时也能看出古人尊重人格(人为万物之灵,可与天、地相提并论),以人为本和自立自强的生命态度。

引申角度看,天地宇宙至今为止仍然是穷奥不可探测,古人相信人与天地可相提并论,人体奥秘可能亦不可探测(比如解剖学无法找到人体经络,而人体确实有经络的存在)。从而引发无数的修行之境界,所谓行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