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这个人对秦以及对秦以后有哪些突出的贡献?李斯对秦王朝的贡献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李斯这个人对秦以及对秦以后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谢谢邀请。李斯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对秦以及对秦以后贡献很大,只是李斯本人有一些污点,影响了世人对他的好评。
一、辅助秦始皇消灭六国,完全了统一大业。
李斯是现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当时这里是楚国地盘,李斯是小吏,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拜荀子为师,学习法律等。李斯综合各国情况,认为秦国有利于自己发展,投奔了秦国,先做吕不韦门客,逐渐获得秦王嬴政赏识,做了秦国客卿,秦统一后官居左丞相,行政最高长官,一把手。
李斯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先消灭韩国,用重金收买瓦解各国君臣之间关系的建议。秦国发生水工郑国间谍案,秦国计划驱逐外国来秦的客卿,颁发了《逐客令》,李斯写了《谏逐客令》,秦王嬴政接收了李斯建议,这样为秦国挽留了大量人才。
二、坚持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这对封建王朝统一非常有利,可以说延续影响意义深远。
秦统一后,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同主张搞分封制的淳于越等人进行了激烈辩论。历史发展证明,郡县制对大一统国家非常有利,郡县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三、参与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工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李斯官居丞相,参与领导了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工作。李斯是书法家,组织创造了小篆文字,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这种文字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

李斯对秦王朝的贡献有哪些

李斯对秦王朝的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看,李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绝对占有一席之地。有学者评价他为“创世之重臣,毁业之罪人”。这个一分为二的观点更客观真实。就历史的积极作用而言,李斯有四大功绩:

第一,为秦统一六国出谋划策,大大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第二,《谏逐客书》为秦国留住了宝贵的人才;这是李斯既利己又利人利国的一大功绩;

第三,确立了秦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为秦始皇上尊号,到统一度量衡,再到“书同文车同轨”,特别是力排众议,捍卫了郡县制这一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政治制度;

第四,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统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曾五次东巡,所到之处就刻石纪事,以颂扬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和秦政权的优越性。据刘勰《文心雕龙·封禅》说:“秦皇铭岱,文自李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始皇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其辞亦李斯所为”。说明李斯不仅是国家统一大业亲历者,而且是见证者,传承者。

从政治角度看,李斯堪称千古为政官员的反面镜鉴。李斯这个反面典型主要有以下四个政治污点:

第一,参与赵高沙丘之谋,废扶苏立胡亥;李斯的“一念之差”改写了历史,可谓一念丧邦。

第二,毒死韩非,为人诟病;韩非被杀有咎由自取的因素,但李斯妒贤嫉能,参与或者说主导了针对韩非的阴谋,使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过早死亡,不仅是秦国的损失,也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的一大损失。

第三,上《督责书》,助纣为虐。李斯为了能得到二世皇帝的谅解和信任,制造最无耻之助纣为虐之举,人格尽失。

第四,倡言焚书,千古留恶名。为了统一思想,李斯还提出了焚书的建议。著名历史学专家朱绍侯教授指出,关于焚书事件,是一次毁灭文化的行动,应予否定、批判,但有些细节也有必要加以说明。李斯所提出的焚书建议,虽然非常苛刻,如果按照李斯的建议焚书,包括“诗书百家语”在内的违禁书仍可保留一部分传诸后世,但由于项羽入关后,火烧咸阳三月不灭,才把李斯焚书议中允许保存下来的书也全部烧光。所以,就焚书而言,项羽的罪过要远远大于李斯。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会专门讲述。

明代政治家于慎行对李斯的评价比较到位,他说看李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于过于看重功名利禄,所以患得患失,什么事也能做出来。(“本其所从,皆一念重禄之心为之。故曰: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读史漫录》)问题是身为官员,如果眼里只有功名利禄,为了官位不惜蝇营狗苟,无所不用其极,正如桐城派大家姚鼐《李斯论》中所言:“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整天只想着琢磨上级领导最隐秘的心思,然后投其所好,那就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做人需要定力,为官要讲操守。不能整体琢磨上级领导的心思,一味想着投其所好,那样的话做事很容易没有底线!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李斯曾经是一个粮仓小官,一日去厕所解手,发现在厕所安身的老鼠不仅又瘦又小,畏首畏尾,而且身上毛色灰暗,又脏又臭。他又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里的老鼠,一个个吃得膘肥体壮,皮毛油亮,且整日逍遥自在。

想到这些,李斯不禁陷入了沉思: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他觉得自己做了多年的粮仓小文书,从来没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其命运不就犹如厕所里老鼠吗?整日挣扎却不知道外面还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就这样,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离开了小城,20年后,他成为秦朝的丞相。从人生的际遇角度上看,李斯谈不上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至少他找到了那个可以让他长得肥大的“粮仓”,也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过,实现了人生理想,何悲之有?

但如果从历史功过的角度上看,他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了。抛开史事的纷杂来看,在那段历史中所有主导过或影响过秦朝命运的人,不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是忠还是奸,是功还是过,均无善忠,不只是李斯,还有秦王赢政、秦二世胡亥、公子扶苏、丞相赵高、大将蒙恬等人物。

秦始皇渴望丰功伟绩,但过了头就是好大喜功。秦二世渴望君临天下,过了头就是自不量力。赵高迷恋权利最后篡权乱政,蒙恬的忠贞沦落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李斯追求治世卓越,过了头就成了难控功过。由此,我们发现,秦朝这些大人物的悲剧在于,难以把控自己的追求,上至君王下至臣子都掌控不了自我,最终一个王朝自然也难以把控自己的命运,盛极而衰、兴极而亡。

我们从几件大事上看李斯的悲剧命运,他是如何失控的。

海纳百川的《谏逐客书》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从粮仓出走后,拜在了著名大思想家荀子的门下,学习治国之道。学成后去了秦国,投靠到秦相吕不韦门下,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他的侍从,得以进入秦宫,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日,他精心准备好一套说辞拜见了秦王。他说东周衰落,诸侯们彼此征战,而秦国逐渐强大,正是消灭六国统一大业的好机会。一番话正中秦王心意,由此李斯被认命为长史。

此后,他又向秦王送上了离间计,即离间各国君臣的计谋,并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正当李斯干得热火朝天之时,秦国内部却发现了来自韩国的奸细。秦国的贵族和大臣都认为,他国的能人志士来到秦国,名誉上是投靠,暗地里是游说,这些人将来是秦国的大隐患,并请求秦王将这些人都驱逐出境。于是,秦王照办了。

作为客卿的李斯,宏图还没展开,就要走上被驱逐的命运。他心有不甘,于是便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主要内容就是说,秦王赢政之前的四位君王,都是重用客卿,才得以让秦国逐步强大,而且秦后宫的奇珍异宝和美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