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端午节与屈原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06

端午节与屈原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都有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门楣插柳技、喝黄酒的习俗。

此节日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战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关于此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而最接近民间传说的应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记载:屈原是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作为楚国举足轻重大夫,一度提出了很多抵御侵略,关怀百姓、发展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但由于佞人当道,终被馋言所害。不仅正确建议得不到采纳,还被惨遭流放!流放期间,依然“未敢忘忧国”,写下了《离骚》、《天问》 等千古名篇,极具忧国忧民情怀,对后来墨客骚人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攻楚。屈原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终于留下 《怀沙》 诗篇后抱石投江而亡,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不约而同去凭吊屈原。有的划起船只,企图打捞屈原的尸体,更有拿出米饭倾倒江中,目的是让虾兵蟹将吃饱喝足,就不会啃噬屈原的身体。后来群众争先仿效,岁月流逝,山河依旧,几经变迁,终于把倾倒米饭的做法改成投放棕子。 世易时移,到现在每逢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目的都是为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大夫。

曾经也有流传端午节与伍子胥,曹娥有关的说法,这里不再详叙!我要说的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实际的民生情怀,都能说明,为民请命者都能得到人民的怀念.

屈原己走两千多年了,但,当五月初五来临,人民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仿佛如昨,投粽子反映了人民保护自己民族精英的美好愿望,节日延续至今也体现了劳动人民薪火相传正能量的迫切要求。往往,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你在场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而是你离开后还能得到人民的怀念!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有哪些和端午节有关的凄美历史传说

有哪些于端午的传奇故事?

断桥白娘子与许仙,一把油纸伞白娘子和许仙拉开了感情的序幕。说说白蛇的来历,传说上八洞神仙吕洞宾来到人间,看人间的集市很热闹不像天庭,洞府宫规森严,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卖桂花汤圆的老翁,生意不错,正好有一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哭着要吃汤圆,而刚出锅的汤圆又烫,吕洞宾就吹了一口仙气,减少一下热量,谁知小孩吃了一口烫嘴把汤圆掉了一半,因汤圆挑子在桥上,掉下的一半正好掉白蛇嘴里,从此白蛇修练成人,而这个吃汤圆的孩子就是许仙,吕洞宾吹一口仙气,创造了奇迹,成就了二人的姻缘流传至今。还拍成电视剧。

说的是许仙与白娘子完婚以后,开个药铺悬壶济世过着男欢女爱,浪漫的夫妻生活,人与妖为了爱竟能成为伴侣。

可事情并没有想像的这么完美,金山寺老方丈法海道行高深,看有妖气透空,明查暗访,终于找到了白素贞的下落。

法海找到许仙说你娘子是白蛇修练而成,有千年道行才修为人形,许仙不信,法海讲这还不简单,你家是开药店的端午弄点雄黄酒一喝你娘子在午时原形毕露,许仙心里不踏实,瑞午炒两个小菜给娘子倒上雄黄酒,白素贞心知明,自持有千年修为,为了宽许仙之心,打消许仙之顾虑免强喝了两杯,吃完饭白贞说上床休息一会,哪知雄黄天生是蛇的克星,在迷迷糊糊昏睡中显了原形,许仙心里骂着法海胡说八道,娘子不是好好的吗?出于好奇许仙掀开帐子一看大叫一声昏死在地,白素贞现了形,整个一条大白蛇把床装得满满的。

这下也吓坏了白素贞她懂得要救许仙只有上昆仑山盗得仙草(灵芝)那可谓九死一生,因仙草有仙童,鹤童把守根本无法盗取,一场大战白素贞差点送命,在激战中惊动了白鹤二童子的

师父仙翁,白说明原由,仙翁念她救夫心切,也是一件好事才送了她一株灵芝仙草,回来后救活许仙。

法海还是不放过许仙,把他弄到金山寺做徒弟两人不得见面,才惹怒白蛇水漫金山,与法海斗法,这事淹了多少附近百姓,犯了天条,白素贞被收压雷锋塔下。这后来引起小青上山修练为白娘子报仇等被传为美谈,这是后话。

现市场还有卖艾叶的,说端午挂在门口,可挡蛇虫,去温役。




端午节的典故和诗词你都知道哪些

谢邀请: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唐代)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宋代)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汤显祖(明代)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
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