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故事,说这句话的人叫做王导,这句话中的”伯仁“叫做周顗(yǐ)。唐朝大诗人元稹有一首绝句用的就是这两个人的典故: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晋室南渡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晋元帝司马睿很像后来南宋的赵构,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当皇帝,但是机缘巧合,竟然做了东晋的第一代国主。 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

王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司马睿,但是权倾内外。引发了皇权与相权的猜忌,导致了王敦的造反、王敦起兵以后,有人建议皇帝杀掉还留在健康的王导家族,王导领着一家老小在宫殿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候周顗进宫见皇帝,王导跑到近前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全家100多口人的性命,就全靠你了。“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结果周顗没有搭理他就昂首走进宫去。不过周顗面冷心热,见到皇帝说尽好话,劝皇帝留下了王导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欢喝酒,在宫中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宫门口叫他,周顗不但没搭理,还一边走还一边说:“今年杀叛贼 ,换个金印带在身上 “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对其恨之入骨。

诛杀王敦攻占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安置周顗,王导三缄其口。王敦看哥哥一句话不说,认为王导同意诛杀周顗,于是就随了王导之愿。而周顗呢?正如元稹诗中所说: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没想到,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竟然翻出了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引申到现代的含义,例如:我知道“伯仁”会遇到危险,但是我选择了沉默,并没有提醒或者举报,最终惨剧发生,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却因为沉默而间接害死了“伯仁”。

古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是东晋时期王敦造反,整个家族都受到了牵连,为了保住性命,王导带着族人们在宫殿前跪着,想求皇上能网开一面。周顗也就是周伯仁正好路过要进宫,王导看到连忙求周顗帮帮他,周顗好似没有听到一样,进了宫。其实周伯仁听到了,也尽心在帮助王导,出宫的时候,王导想询问情况,周伯仁也没搭理就直接走了,可一回家周伯仁就帮王导写奏折求情。王导看到周伯仁对他的态度,心中却记恨上了他。时间一过王敦掌管朝政,虽然周伯仁不是他们阵营的,但这个王敦是个很爱惜良才的人,便询问王导应该把周伯仁安排成什么样的官职。王导一直都没说话,王敦觉得既然周伯仁没有用处,便下令杀掉。等王导在整理文件时,看到了周伯仁当年为他求情写的奏折,这才得知,其实周伯仁一直在帮他,只是没有直接告诉他而已。可他却在王敦询问意见的时候没有发言,间接害死了周伯仁,悔恨万分但人也都死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心中如何想,就要怎么说出来,不要心口不一,对方也不是你肚里的蛔虫,只做不说等着别人发现在感动,很多时候都已经晚了,误解很容易产生,带来的杀伤力也很强。感情中不要试探,是会上瘾的,第一次没发现,心中还是会怀疑,直到真的发现了,自己接受不了,对方也爆炸了。周伯仁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有责任的,他就错在他的不说,以为王导会相信他,人性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事情,一念之间成为善者一念之间又会变为恶者。犹豫就会错失机会,喜欢就要说,事情做了更要说,只是希望对方不要误解就好。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