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有高低优劣之分吗哪个更胜一筹为什么?英文和法文是拼音文字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有高低优劣之分吗哪个更胜一筹为什么

个人认为象形文字更胜一筹。

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

当今世界的流通文字中,除了中文和日文(汉字部分)以外,其它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中,日文假名是对汉字的简化,韩文是根据元音的阴阳属性和辅音的发音位置生造出来的,剩下的所有文字都是字母文字,而且都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

所以说,世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汉字,一类叫其它文字。“其它文字”都属于表音文字,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表音的效果。

那么,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一看到某个字或单词能在脑中出现它的读音或意思,来区分表音或表意呢?并非如此。如果这样,全世界的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了。

“表音”和“表意”是一种跨越语言而存在的属性。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英语使用的拉丁字母,每个字母发音都是一定的。字母“Dd”在任何使用拉丁字母得语言中都发“d”或“t”这些比较类似的音,越南语中发音比较特殊,发“z”的音,这在英语中的一些字母组合(比如“dz”)中也能找到影子。但是,“Dd”累死也发不出“g m n l f......”这些与它毫无关系的音。表音文字的基本单元是字母,字母发音的固定性是表音文字的基本属性。

“表意”文字也有跨语言的属性。比如“日”这个字,在不同的汉语方言中读音不一样,在日语、韩语、越南语这些汉字文化圈的语言中读音更不同,但不论在哪个语(方)言中出现,“日”的意思几乎都是一样的,一个是太阳(sun),一个是天(day),不会出现相差较远的含义。

为何表意文字更胜一筹

首先,表意文字比表音文字多了一层意思。如何体现呢?我们知道,表音文字之间都可以实现转写。在我们初学日文假名、韩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等非拉丁字母文字时,习惯用罗马字母来标注这些“奇怪”的发音符号辅助记忆。这些发音符号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写,当然也都可以用汉字来转写,比如各国的人名和地名。虽然汉字在不同方言中读音不同,比如普通话用“贝克汉姆”音译英国球星“Beckham”,而粤语中“碧咸”的读音更接近,但都是汉字的转写。但是,却不能用表音字母转写汉字。比如,“山西”和“陕西”,转写成拼音文字的话就完全一样了。为了区分它们,参照“国语罗马字”使用了“shaanxi”这个十分突兀的拼音。有人说音调是语言的问题,那么再举一个例子,“切忌”和“切记”,同音同调不同意,用拼音文字转写相当伤脑筋。这是因为汉字的表意性,“记”和“忌”的意义不同。所以说,汉字的承载能力远高于拼音文字。

汉字的“表意”也体现在跨语言上。在使用汉字词的不同方言和语言中,同一个字的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虽然语言上无法沟通,但是如果用“写汉字”的方式来交流,就不会有很大障碍。这在汉字文化圈中是通行的原则。反观字母文字,基本上就是把说的话按照“语音元素”机械地记录下来。语言不能沟通,文字就不能沟通,哪怕是用的同一种字母体系(借用词除外)。另外,语言是时刻在变的。汉字自从造出来的那一刻,意思就基本固定,无论读音怎么变,意思始终不变,过去是,将来也是。但表音文字不一样,随着语言的变化,还要对每一个词进行修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英文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有很大差别。全世界,只有汉字能实现跨时空的统一。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字母文字是表音的,所以学习字母文字只锻炼左脑。而学习音意兼备的汉字,可以同时锻炼左右脑。所以学习汉字对小朋友的大脑开发是有好处的。

汉字的所有优点都是基于它独一无二的“象形+表意”属性。有人说,各国文字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语言是平等的,但文化是有高低的。就像两个人,法律上平等,但二者的文化程度、言行举止不一定相同。文字属于一种文化,汉字的文化底蕴就摆在那里,是事实,不是吹出来的。它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发扬。

英文和法文是拼音文字吗为什么呢

英语和法语都是拼音文字。至于为什么,那还得知道什么是拼音文字。所谓拼音文字就是看到单词,就可以根据单词的字母排列方式,判断出单词的读音。这样,凡是能够根据字母的排列方式就能知道发音语言,就都是拼音文字语言。

比如,英语的饭店这个词restaurant 就和法语的饭店这个词一样,也是restaurant ,只是发音不同。但都能根据字母读出来。而俄语的饭店,也是这个词,只是拼写方式不同,ресторан 如果把俄语的字母与英语和法语的字母对应上,你就发现,它们都是一个词。都是拼音文字。

在俄语词典里是没有音标的,看到单词直接就读了,不用音标,单词本身即是单词,又是音标。这是俄语简单的一面。

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拼音文字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几大古文明的文字从图画文字发展为语素文字,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字只有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的圣书体和华夏文明的汉字,而后来玛雅文明的玛雅象形文字也属于语素文字。随着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逐渐消亡,楔形文字和圣书体早已无人使用,汉字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语素文字。文字的演变是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从早期的图画文字到古文明的语素文字,再到对语素文字简化而形成的字母,从辅音音素字母到元音附标字母和全音素字母,文字一直在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被更多的人学习并使用。

文字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文明本身密切相关,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造就了汉字的千年传承,统一当时近东地区的波斯文明使阿拉米字母广为传播和演化,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希腊文明使希腊字母影响人类文明长达两千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强盛使得婆罗米系文字和佛教一起被输出到整个东方世界,罗马文明的强盛使拉丁字母成为西欧的官方书写系统直到现在,阿克苏姆帝国的兴盛使得吉兹字母至今仍在非洲之角保持优势,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使得阿拉伯字母占据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区,拜占庭帝国的中兴使得基于希腊字母的西里尔字母被斯拉夫民族广泛接受,西方文明的强势殖民扩张使得拉丁字母遍布全球五大洲并成为世界的主流书写系统,俄罗斯的崛起和苏联的强势使得西里尔字母遍布欧亚大陆腹地。

由此可见,拼音文字之所以流行于除中国和日本外的世界各国,是因为其相对语素文字要简单易学,并且由于其依附的文明的强势(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而经久不衰。而在中国和日本,也有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和罗马音来辅助读写,两国至今仍保留汉字,一方面是因为其文明至今仍然强势,另一方面是其历史的巨大惯性使然,在世界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无法用拼音文字的语言吗有何科学依据

并不是这样的,有拼音文字的汉语存在,叫东干文。

“биир,икки,үс,түѳрт,биэс”,不认识,是吧?我写出来或者读出来你就认识了,它就是“一、二、三、四、五”。这种文字,叫东干文,这种语言叫陕西方言或者甘肃方言,其实,它就是汉语。使用东干语的是东干族,现在在中亚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地生活。

汉字拉丁化,最早在1602年,由传教士利玛窦开始;第二次,清朝末年,传教士们先后拉丁化了厦门话、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广州话、汕头话等方言甚至包括苗语;第三次,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积弱多年,许多文人对中国文化丧失了信心,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周辩明、蔡元培、孙科、柳亚子、林庚白、鲁迅、郭沫若等这些“国学大师”被外国列强忽悠得不轻,纷纷建议推进汉语拉丁化;第四次,建国前后,汉语几乎拉丁化成功,最终,到了1958年,周恩来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到现在,汉字不能拉丁化成为学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