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杀身成仁,何谓仁呢?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人说杀身成仁,何谓仁呢

何谓仁?若从本意上讲乃人所以为人之理。引伸看:爱人无私者谓之仁。《论语》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总其要:仁人,成德之人也。

后世在“仁“之运用方面,又赋于仁多种意义。比如仁与智相对,称“仁智之见“。《愚公移山》中之愚公为仁之代表,智叟为智之显现,至于谁对谁错?谁都没有错,只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不同罢了。仁又与义相同,成仁与就义殊途同归,理无二置。至于杀身成仁,意,在为维护仁之崇高,不惜以牺牲自已来成全仁德,舍生赴死,从而得到永生。最精典的范例:抗日战争时,日寇为进军四川,在湖北石牌与国军胡链部展开争夺战,国军在牺牲一万多人后成功阻止日军西进,取得石牌战役之全胜。战前,胡链接到陈诚长官电话,询问备战情况及有无致胜把握时,胡链答曰:“ 成功的把握没有,成仁之决心已定“。胡氏此语便是对杀身成仁之最佳诠释。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一名句其义是,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会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做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

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

不管是自处还是他处,怎么相处才不会出现偏差呢?这就是“礼”,是社会秩序的礼,是中庸之道基本准则的礼,仁和礼统一便成为人的人格。礼是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的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就没有做人的特点和人格;只有内在的自觉而无外在的约束,则人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不能保证大众秩序。因此,外与内、仁与礼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当下,导致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只重视礼而忽略了仁所致,也可以说是只强调法治而忽略德治,忽略爱人。当然,只重视仁而忽略礼的问题也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用礼规定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是用仁规定礼。

礼好比道路和交通规则,为驾驶人提供诗和远方,仁好比你安全驾车,能不能行稳致远抵达彼岸,全在于路堵不堵,规则管不管用,驾驶员遵不遵守规则,但这还不够,遇到生死问题,还得讲道德,讲仁义、仁爱。

《论语》中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只有当你真正仔细去品读时,才有一种学思践悟的释怀,正所谓“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

《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的意思是什么

《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的意思不是自杀无意识的身体,以成就仁爱身体的不同意见,而是杀指挥身体自杀等的主观意识,以成就仁爱身体的不同意见。因为,人的意识想死,身体未必同意。自杀,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法西斯的希特勒思想行为,不是仁爱的行为。 ​​​

文/刘树成

《马关条约》假如李鸿章杀身成仁坚决不签会如何

关于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前好些年是公认的卖国者,最近的这些年,又有不少人为他翻案,认为他是一个勇于任事的人,实际上是在为清政府背黑锅。

具体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前的中日两国的大背景,我们可以放一下马后炮。1895年前后的日本跟30多年后的日本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反过来我们看中国,应该说1895年的中国和抗战初期的中国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抗战时期的中国依然能够浴血奋战14年,最后迎来了胜利的一天。尽管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但是也换来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让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也就是说在1895年前后,如果清政府坚决和日本打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清政府,这个结论是毫无疑问的。那为什么清政府一定要签订买过的投降条约呢?这是有当时的多种因素决定的,既可笑也可悲。

对于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肯定是不情愿的,并且态度也不积极。态度最积极的是日本天皇,因为再不把这个条约签订下来,可能天皇就要下台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落后。日本人为了准备对清政府的战争,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全国上下都在为海军赚钱,日本天皇也节衣缩食。

正是在日本国内上下一心的情况下,才换来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但是清政府是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国家,想击败清政府就要在陆地上决战,当时的日本陆军并不是特别强大,虽然也把李鸿章的淮军打的七零八散。

首先打不下去的是日本人,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国内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甚至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需要迫切的尽快接触战争,从清政府这边拿到赔款,赶紧去挽救奄奄一息的日本经济和社会。表面上日军发起了强烈的攻势,实际上不过是强弩之末,逼迫清政府早日达成协议。

当李鸿章在日本遭到枪击的时候,日本天皇自杀的心都有了。李鸿章已受伤,中日双方的谈判就要延期,从清政府这边拿到大量赔款的时间也只能向后顺延。

日本天皇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担心在日本政府拿到赔款之前,日本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就已经崩溃了。所以日本政府就给李鸿章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甚至逼迫他尽快达成协议。

也就是说,李鸿章只要耍耍赖皮,在日本再耗上个一年半载。甚至李鸿章可以躺在病床上,说自己头晕,什么也做不了,估计日本政府很快就垮台了。

写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只要李鸿章不签订《马关条约》,说不定清政府利用日本内乱的机会发起一个大反攻,就能把日本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但可悲的是,当时的清政府是一个非常落后腐朽的组织。对外的情报工作非常滞后,在甲午战争前对日本的战略意图一无所知,导致全面被动。在甲午战争后,对于日本国内的形势,依然是一无所知,所以才会稀里糊涂的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如果李鸿章知道这一切,根本就不用杀身成仁。只要利用谈判的规则把时间拖延下去,日本国内就会打乱,经济上大破产,农民起义的怒火就会把日本摧垮。

但可悲的是清政府是一个非常落后腐朽的组织,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无所知,就像是一个聋子瞎子。我们现在经常说: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了。当时的清政府就是那个大傻子,只会被西方列强当做一个玩偶踢来踢去。

俗话说“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成仁”,究竟什么才算是“仁”

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意思近乎相同或者可以说等同。因为他们都跟忠义有关系。人常说,不成功便成仁。说白了就是零和博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绝不妥协。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没有中间路可走。这里的仁和义,泛指崇高的理想和品德。比如,为了民族大义而舍身取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兴亡而杀身成仁。而杀身成仁和舍身取义都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德作为精神支柱。本人学识有限,理解能力更是有限。谢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