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凭什么从上将到元帅只用了一年?隆美尔到底知道不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
发布时间: 2023-07-06

隆美尔凭什么从上将到元帅只用了一年

其实你要这么说的话,那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被俘虏的德军指挥官保卢斯,他的晋升之路可能更快,最后是快要被包围被俘虏的时候,希特勒强行命令保卢斯升任为陆军元帅,其余的55位军官全部晋升一级。

隆美尔这件事情虽然比保卢斯更加具有军人尊严,但是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北非这场战局是希特勒自己要求加入的,为什么一开始意大利想要拿下希腊,结果意大利人打不过作为希特勒的人生导师墨索里尼拉下脸皮去找希特勒求助,结果这个时候希特勒却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比如说陆军参谋部,他们就告诉希特勒说此时此刻应该准备对前苏联的公式和战略行动,急需军事力量,怎么能够分兵到希腊,甚至接下来可能会扩大战事到整个非洲的战局里面呢?

大家想想,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并且帮助希特勒在北非打开战局,那希特勒得多高兴啊,隆美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要说他和其他的得军指挥官相比,军事才干究竟有多么突出,对不起,(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真没看出来,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古德里安,或者是龙德施泰德,都比他能力,不能说强吧,持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但是隆美尔这个人,就是在希特勒最需要脸面的时候,给希特勒挣足了面子,北非战局,德国人是并不抱有希望的,大家去看看整个战力的对比,就会发现德国人能够在北非战局前期获得优势,这简直就是奇迹。一方面英国人送大礼,另一方面隆美尔指挥给力,作为纳粹德国北非兵团的核心人物隆美尔自然是受到了希特勒的嘉奖,虽然他手底下管辖的德军士兵人数是所有的德军集团军里面人数最少的,但是这也盖不住人家风头正盛。

除此以外,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一次战略行动除了证实自己决策的正确性,另个方面他也必须得打开其他战局。

此时德国人的大量的军队纠缠于高加索地带,高加索地区集结了德军100万人左右,而且与此同时还在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时对于德国人来讲,急需一场能够提升士气的作战行动,来让德国人的作战更加具有胜算。

就好像电影兵临城下里面赫鲁晓夫的那个郑伟告诉她他们需要英雄来带领他们走向胜利,隆美尔很显然被希特勒捧做了一个英雄,你看北非军团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战胜英国人,更何况其他战区的德军士兵的,你们要以隆美尔作为榜样进行作战,这样的话才能够让德军的其它的僵局有打开的局面。

希特勒将隆美尔提升为陆军元帅,这个决策本身是对的,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决策,在希特勒决定将自己的军队分批进入北非的时候,我有优秀的决策都被付之东流,都只能够称作为错误的指导。为什么希特勒将军队进入北非,分割了德国在东线战场前线的战斗力,这一点是一个大的基本错误。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说蒋介石各种各样的决策做得对,可他为什么输了?从她一开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确立四大家族为中心,为核心利益的那一刻起,他做的任何决策,任何优秀的决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你无可否认。

隆美尔到底知道不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

知道,隆美尔元帅是个出色的战术家,“沙漠之狐”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 ,从1943年接手“大西洋壁垒”防线的B集团军群司令官开始,通过实地考察,他一直坚持认为盟军的登陆地点在诺曼底,而不是加莱。

一,诺曼底登陆“D”日隆美尔不在前线,并非是隆美尔对诺曼底防线不够关心,而是德军气象部门预告连续五天内风浪都不合适于登陆作战,隆美尔才放心回德国为妻子庆生。其实盟军方面的气象预报也是如此,但其间意外出现了48小时的天气转好,艾森豪威尔冒险下了决心,甚至连登陆失败的新闻稿都准备好了。

隆美尔接到消息后说了句“我太蠢了”,大多数解读为错判盟军登陆地点,其实不然,隆美尔是后悔没有力争装甲预备队的全部使用权,只有第21装甲师靠近海岸阵地。

二,希特勒最初的直觉也是诺曼底,隆美尔支持这一判断,然而在盟军的不断的欺骗行动下,最高统帅部高参们和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全部认为是加莱,希特勒无奈采取了折中方案:

隆美尔的集团军群最强的第15集团军(五个军17个师)驻防加莱,第7集团军(四个军15个师)布署于诺曼底,装甲预备队(第21装甲师,第116装甲师、党卫第1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置于两个集团军的纵深三角形顶点,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案,隆美尔严重不满。

三,隆美尔认为在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下,反击登陆必须将装甲师前置,将盟军消灭在滩头,否则一旦开战根本调不上来,希特勒不允,仅将隆美尔北非的老部队第21装甲师划归他直接指挥,其它三个装甲师必须有元首本人授权才可调动。

第21装甲师被隆美尔布署在卡昂!这座城市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第一根大钉子,隆美尔心中的判断不言而喻。

四,与其它一直在东线作战的纳粹德国高级将领不同,隆美尔从1942年起就与英美军队作战,非常熟悉盟军的作风和特点,盟军越是大张旗鼓针对加莱的登陆准备,隆美尔越是满腹狐疑,越是坚信盟军登陆地点是诺曼底。

为此,他与时任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就装甲部队的配置大吵大闹,因为古德里安支持龙德施泰特元帅。并且隆美尔回国不完全是回家看望妻子,还有一个目的是晋见希特勒,要求给诺曼底增加步兵和炮兵部队,可惜还没来得及,盟军入侵就开始了。

1944年6月6日凌晨,接到前线急报的隆美尔把电话打到了元首大本营,要求立即动用最高统帅部装甲预备队的三个师反击诺曼底滩头,接线员告诉他:元首刚刚服过安眠药睡下,任何人不能打扰。

六小时后希特勒醒来,立即批准装甲预备队前出,可惜为时已晚,盟军站住了脚跟。

有哪些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的战争片呢

个人非常喜欢日本的战争片《乱》,这部1985年的老电影由黑泽明执导,豆瓣评分8.8分,该片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获奖无数。

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乱》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4项提名,并最终成功斩获最佳服装设计奖。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国时期,历史是真实的,但故事是虚构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也让《乱》成为当时日本花费最多的电影,高达24亿日元。

电影光群众演员就有近1400名,马匹200多,盔甲1400副。

为了完美表现城池烧掉的戏,片方实景搭建了一座城池,并付之一炬。

影片讲述的是权力斗争中的亲情异化,战国时期的小国诸侯一文字秀虎残暴无度,靠着杀伐占领了大片土地。

年老的一文字秀虎决定分封土地,三个儿子一人一座城,但小儿子不满意分封,被驱逐出门。

瓜分了父亲土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慢慢有了嫌隙和异心,父亲被驱赶,两个儿子反目成仇,一出出悲剧依次上演。

知道父亲遭遇的小儿子率众讨伐,却最终落得个中枪身亡。

家大业大的一文字秀虎一族在权力的诱惑下不断违背人伦,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既让人惋惜又似乎冥冥中注定。

我们经常调侃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都是村子跟村子之间打架,影片中战争参与人数不多,但各种计策的运用恰到好处,场面铺排非常壮观,黑泽明以75岁高龄,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亲自画分镜、设计细节,足见大师对电影的热爱。

服装和摄影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长镜头的运用,精心设计的构图让整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精致。


路过的朋友顺便点个赞点个关注呦~

迷影生活,您身边最贴心的观影伴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