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出自哪个战役(下列战役,运用“釜底抽薪”之计的是哪个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桂陵之战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下列战役,运用“釜底抽薪”之计的是哪个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桂陵之战

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前,庞统建议曹操战船连在一起,黄忠通过苦肉计骗取曹操信任,最终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故选B.

釜底抽薪出自

出自三十六计:
古代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 釜底抽薪
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其他】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谁能说说釜底抽薪的故事

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扩展资料:

1、釜底抽薪之侯景简介

侯景,南北朝时期历史人物。北魏末年,爆发六镇起义,边镇各部胡族反抗北魏统治,侯景趁势建功立业。后率部投降梁朝,拜豫州刺史,驻守寿阳。四年后,起兵反叛,杀死梁武帝、简文帝和豫章王后,篡位为帝,建立汉国,后被部下所杀。

2、釜底抽薪之梁武帝简介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在统治初期,萧衍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

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后“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什么叫釜底抽薪

字面意思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这样水才能停止沸腾。
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属于混战计。
从物理学上说釜底抽薪是把锅底提供热量的柴火抽出,这样就不能继续提供可持续沸腾的热量,水也就不再沸腾了。此计用于军事上指面对正面不可直接交战的强敌的时候,应该先稳住,避其锋芒,寻找对方的弱点,等待时机,然后准确判断,攻击其弱点,使之不能再战。后来比喻从根本上或源头去解决问题。

成语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谁 釜底抽薪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东魏大将军侯景。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谁

  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东魏大将军侯景,这个词出自于《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原意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够让水停止沸腾。现在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的故事

  东汉末年,河北的袁绍趁着兵事混乱突起。在公元199年的时候,袁绍带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踞守官渡,只有三万多的兵力。两军交战的时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便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废弃白马,实则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的架势。袁绍怕曹操从后方攻击,敏捷率主力西进,拦阻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然派精兵回袭白马,杀了个回马枪,取得上风。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的时间,双方的粮草都没有多少了。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听说乌巢没有重兵防守,决议偷袭乌巢,将他们的粮草断了。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帜,衔枚急走,夜里偷袭乌巢,当乌巢战士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曹军已经包抄了粮仓。突然一把大火点燃,袁军的粮草全部化为灰烬。

  袁绍听到这一消息之后,看到军心涣散,竟一时没了主张。曹操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