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大清到底有多强大?你听过最卑微的电影台词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乾隆时期,大清到底有多强大

很强大!强到连缅甸、越南都打不过;强到连打大小金川这些小部落都很吃力;强到连京津一带的百姓都只能吃番薯了……

乾隆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主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成功秘诀,就六个字“自我感觉良好”,简称自恋。

作为太平天子的典型,乾隆这命好得真的不能再好了。大清的天下,经过他爷爷康熙的开疆拓土,平定四方;又经过他父亲雍正的铁腕改革,破除弊病。再传到他手上的江山,已经是一个如日中天,国富民强的帝国。此时,西方列强的势力又没蔓延到中国,而周边又没几个像样的对手。

关键是,不仅内忧外患没了,就连皇权也空前的牢固了。在雍正年间的铁腕手段整治下,那些文官士子再也不敢对怂皇帝了,军机处的设立,更是让专制皇权推向了鼎峰。

这就让乾隆爷整天围绕在百官的奉承之中,陶醉在康乾盛世的假象之下。什么“十全老人”,还自己给自己写了个《十全记》,这些不过是他对自己文治武功的赞誉而已!但事实上不过是乾隆时期中国衰落的遮丑布罢了……

清缅战争就算了,人家缅甸当时也算是个地区强国,而且已经开始装备西方火器,以乾隆时期清军那装备水平,不战败也算是可圈可点了。但乾隆的可爱就在于,明知道自己的火器连周边的小国家都不如,他还不及时改革军备,任由清军衰落……

更搞笑是,乾隆居然把大小金川之役都算是自己的伟大武功之一。事实上,大小金川完全不值得一提。

大小金川偏居川西一隅、不过是落后的弹丸之地、总人口只有几万而已。偌大的清王朝却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的人力和高达7000万的帑币,历时数年才得以平定,这样“卓越的武功”,着实让人尴尬啊!

武功方面自吹自擂也就算了,文治方面更是一塌糊涂,而且越往后越昏庸,越穷奢极欲。清朝几亿人口全部成了他压榨的对象,将天下百姓的财富都榨取光了,给自己修建离宫别苑和亭台楼阁。乾隆七下江南,每次都耗费巨大,而且沿途官吏又不得不横征暴敛来给他营造盛世假象,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来访中国,看到的京津一带百姓,是一副贫困潦倒,食不果腹的形象,沿途村镇都是房屋破旧,市井萧条的景象……

乾隆和他手下的百官贪得无厌,而天下百姓却苦不堪言,而这就是乾隆盛世假象下的现实生活,试问天子脚下的京津一带尚且如此破败,那清朝的边陲和内陆地区,百姓生活就更加凄惨了。因此,乾隆之后,清朝的社会矛盾就集中爆发了,嘉庆年间的叛乱和起义更是一波接一波。

这样的清朝,能强大到哪去?

你听过最卑微的电影台词是什么

《大鱼海棠》

湫:

“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

“你吃东西的时候很好看”

“你什么样子我都见过”

“你任性的时候”

“生气的时候”

“最尴尬的时候”

“都很好看”

椿:

“你对我就像哥哥一样好”

湫:

“好吧”

湫:你睡了吗?

椿:没有

湫:你冷吗?

椿:不冷

......

椿: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你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

......

深得郑成功疼爱,又差点被郑成功杀掉的郑经,究竟是怎样的人

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是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 按照史书的记载:他为人“仁慈俭恤,谦恭爱人”、“好学善射”。 “工诗赋,善弓马,推诚待人,礼敬明室遗宗”。看上去是一个品行端正、文武双全、忠于明朝的贤者形象,但其实郑经不仅一以贯之了郑氏家族割据一方、为自身集团私利罔顾大局的思想,而且在品行上有着重大缺陷,从而导致郑氏集团的几次重大危机,最后丢掉了台湾。

郑经,以既坑爹又坑子闻名

一、郑经并不忠明

如果说郑成功在世时,先遵隆武,后遵永历,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忠臣”形象,那么到了郑经时期,这块遮羞布也就仅仅是遮羞布了。

郑经对鲁王的态度其实就是他对明朝的态度:都过去了

永历帝被杀后,当时还有曾经担任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在金门托庇于郑氏,所以以张煌言为代表的一批依然忠于明室的官员提出由鲁王为帝。这时,郑成功已经去世,郑经以“大丧未毕,繁费难支,军储不给”为由,把鲁王的“宗禄”给停了,鲁王连饭都吃不上,更不要说做皇帝,木办法只好挖番薯吃,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番薯王”。没几个月,鲁王就因贫病死去,才45岁。

二、郑经对反清也没多大兴趣

虽然祖父母都死于清王朝之手,但郑经和郑成功不同,并没有报仇雪恨的想法。实际上在他继位后,从1662到1674年长达十三年时间里,郑清之间只有零星冲突,已经快要到达“和平共处”的境界了。

郑经如果顾全大局,就应该率水军袭扰江浙,而不是与三藩争地盘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如果郑经仍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志向,和三藩一起反清无疑是个必选项。结果郑经却是只顾抢地盘,拖三藩的后腿。整个三藩之乱中,郑经都是忙于和耿、尚二藩打得不可开交,相继占领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汀州、邵武和广东的潮州、惠州。但是当清军打过来时,郑军根本抵挡不住,所有抢来的地盘又丢了个精光。

而每当清王朝“招抚”之时,郑经也并没有严词拒绝,而是提出台湾要获得像朝鲜那样的地位,实际上就是想独立。所以郑清之间的战争已经由郑成功时期为了民族大义转变为清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性质。

三、郑经既不能修身,亦不能齐家

郑经的原配是明兵部侍郎唐显悦的孙女,“妒悍无子”,郑经偏偏像当时绝大多数的豪门二世祖那样,非常好色,“多外蓄姣童、骚妇为乐”,夫妻二人因此矛盾重重,郑经在他的诗集《东璧楼集》中有一首《妒妇歌》,不点名地表达对妻子的厌恶:“妒妇口舌利,发声愚夫趗。巧言皆正理,存心最狼毒。若见婢妾辈,眉发上倒触。 轻则发怒詈,大则加箠梏。甚至施异刑,死生立迫促。夫婿惧威风,微言反受辱。虽死且不避,无子心甘足。”

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被郑经活活气死的

而且郑经有特殊的癖好,“幼好渔色,多近中年妇人,民妇为(郑)经诸弟乳母者,(郑)经皆通焉”。引发郑成功死亡的私通乳母案,只是其中的一个。

郑经通奸的对象陈氏,是七弟郑裕(当时不满2岁)的乳母,并生下一子。这事情立即被妒悍的唐氏反映到了其父那里。唐显悦就写信讽刺郑成功治家不严,子辱其母(其实这太牵强,因为陈氏并不是郑经的乳母,她和郑经的年龄差不多)。郑成功恼羞成怒,郑经认错杀了陈氏和幼儿都不行(可见郑经也很绝情),非要杀郑经和其母董氏,这才引发郑经据金厦自立,气死郑成功。

台湾百姓思念郑克臧修建的监国祠,失去了这位年少有为的主君,郑氏迅速走向败亡

郑成功死后,郑经平定了叔父郑袭的叛乱(以郑经品行不端为由),继承了台湾。随后又因为怀疑伯父郑泰与叛乱有关将其软禁,结果郑泰的部下八千余人投降清朝,引发一股投降潮,“人心解散,镇营多叛”。清军乘机联合荷兰进攻,郑经丢了金门、厦门,退守台湾。

郑经没了管束,又私通了另一个幼弟的乳母林氏,于1664年生下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此后又爆发了唐氏制造流言,说其不是郑经亲生,结果是两败俱伤,林氏被杀,唐氏则更受郑经冷落,郁郁而终。

与其说是清王朝打败了郑氏,不如说是郑经糜烂私生活埋雷太多

郑克臧成年后监国,因为执法公正,引起了郑经弟弟们的不满,他们勾结起来,以董氏为靠山,乘郑经病死之机,重新捡起那个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的谣言,将其杀害,立年仅12岁的郑克爽继位。由董氏亲生的郑经二弟、以贪婪闻名的郑聪担任辅政公,从此军民离心,郑氏败亡亦不可避免,而这都是郑经腐朽的私生活造成的。

四、郑经确有治政才干

郑经的政治操守和个人品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