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苏杭,死葬北邙”,宋太祖为何不愿魂归故里,葬于北邙?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山却没有埋葬知名的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生于苏杭,死葬北邙”,宋太祖为何不愿魂归故里,葬于北邙

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带群臣西巡要“考察西京洛阳,准备迁都西京”,遭到群臣纷纷谏阻,但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在洛阳一住就是两个月。最后晋王赵光义再出面劝说道:“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听了一时语塞,只好做出妥协。过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由于迁都西京目地没有达到,赵匡胤心情悲郁,当他率群臣从洛阳回开封路过巩义时,他到永安陵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更是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响箭,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直至400米处才落下,宋太祖感叹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终要有归宿之地,响箭落地之处,就是我的万年之地啊!”同年10月20日,宋太祖与世长辞。不久,葬于此地,名为永昌陵。

永昌陵在北邙山。邙山是昆仑山、秦岭、崤山余脉。邙山西迄河南新安县青要山,顺黄河往东游走达于河南荥阳、郑州之广武山,东西长逾四百华里,是河南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道教典籍中列邙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北邙山则仅指对应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部的这段邙山,即孟津全境和偃师县西北部以及巩义西部,绵延约八十华里,南北横跨约三十华里。北邙山在洛阳城北横亘而过,向东一直延伸到荥阳的广武山,在郑州北部戛然而止。位于洛阳偃师市境内的首阳山是河南北邙山的最高峰,海拔359.1米。而荥阳境内的广武山现在就是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楚河汉界的鸿沟就位于此。

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陵墓选在此处可能早有打算,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宋太祖想陪伴他的父母。其实宋太祖选取巩义作为他的陵墓所在地,也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随意而作,早在他即帝位不久,就将父亲赵弘殷的坟墓由开封东南迁到西北的巩义地区的永安陵,并封父亲赵弘殷为宣祖,母亲杜氏为皇太后。他很听从母亲的话,母亲杜太后临终,留下金匮之盟,赵匡胤就遵从盟约,将帝位不传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迁都西京洛阳是赵匡胤久有之愿,他要法周汉隋唐,定都洛阳长安,去冗兵以安天下,不然他不会将父母的坟墓迁到巩义。但是,群臣谏阻,赵光义劝说,都只看眼前,心眷私利,却不顾大宋万世之安。赵匡胤心情郁闷,心向西京,又傍父母,就将自己的陵墓选在了邻近永安陵的地方,希望自己叶落归根,和自己的父母葬在一起,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思。

按“五音利姓”说,北邙巩义段更利赵姓。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五音即宫商角徵羽,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嵩山在东南,主峰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北邙山是帝王将相理想的安葬之地。 据说中华大地共有三大龙脉,三大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经王屋山、太行山入海。中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岷山、秦岭、崤山,邙山,经泰山入海。南支龙脉自昆仑山发源过云贵、湖南,至江浙闽入海。龙脉入海,才是真龙得水。长江、黄河两条水龙伴真龙入海,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风水格局。邙山正处中支龙脉,质地为黄土丘陵地(堪舆学最佳葬地为土山,忌葬岩石山),山南山北,面对黄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伊、洛、瀍、涧四条河流灌溉洛阳盆地,邙山传说是举世公认的魂灵安息理想之地。北邙山地处中央之山嵩岳之下,古称中土,控御四方。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中央为土,北邙山处中央尊位,处于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位置。北邙山谈不上气势巍峨,但其起伏也别具韵味,再加上怀抱黄河,背山襟水的地势足以称作天下一绝,非常符合风水上的“围合”和“盆合”,因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我们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古代最富庶之地,是活着的人们最好的居住地,而死后能安葬在北邙,那就是最荣幸最理想之地了。正因为如此,古代帝王多埋骨于此。据统计,北邙山有东周、东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帝王将相古墓数十万座,形成了古墓群,其中有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以及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的陵墓;此外还有苏秦、班超、张仪、樊哙、狄仁杰、颜真卿等数千位将相名人之墓,扶余王、高句丽人泉男生等古代来华外国人之墓和大量陪葬墓。赵匡胤可能正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和荣耀,才将父母和自己的陵墓都安葬在此,以致以后这里也又有了北宋的七帝八陵墓葬群。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令帝王将相们始料未及的是,如此庞大的古墓群,却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贼。自古以来就盗墓不断,靖康之变后,金国扶持的傀儡皇帝刘豫,贪婪宋帝陵墓葬巨额财宝,就指使手下大量盗墓,致使大部分宋帝陵被破坏;特别是清末的1905年以来,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汴洛铁路,在北邙山南麓段时就地取土,结果不断挖出古墓,出土的文物基本上被在场的外国技师买光,随后被陆续寄回欧美。由于知道了古墓有宝,盗墓者更是大量涌现,甚至发名了专门盗墓用的洛阳铲,就是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也将洛阳铲的使用知识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学习。正是象本无罪,怀璧其罪。本希望生荣死哀的帝王将相们,如果知道他们会落得个如此结局,一定会痛悔不已吧。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山却没有埋葬知名的帝王

北邙山埋了知名帝王呀!怎么变成没埋了?

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长陵

都在北邙山上,他们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一个是三国曹魏的开国皇帝,一个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还有一个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首任皇帝。如果学习中国历史,这些人物是绕不过去的。

和关中地区的五陵原比,北邙山知名帝王的陵墓数量的确要更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主要和古代首都的分布有关。像秦、西汉、隋、唐都定都于长安,皇帝死后,自然是葬在长安附近了。后来的北宋定都开封,元明清都是北京,皆不在洛阳,他们当然也不会把帝王陵建在北邙山。定都洛阳的朝代主要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这些朝代的知名帝王没有长安的多,所以题主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位于哪里它有哪些不同之处得以令人发出感叹

所谓北邙,其实是历代君王名臣的墓地所在。位于洛阳北,其地绵延30公里左右,包括光武帝刘秀,苏秦,颜真卿等多位历史人物皆埋葬于此。此地土厚水低,风景宜人,风水上宜作殡葬,有护佑子孙绵长之益。

《红楼梦》第一回中,道人告诉甄士隐“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三劫指的是哪三劫呢

道士告诉甄士隐,“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这三劫指的是:

(1)第一劫: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江应怜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

正月十五,士隐家中的小厮抱着他女儿去看花灯,尿尿的时候把英莲放在一家的门槛上,等回来人就不见了,找了半夜没找着,吓得不敢回家,就逃到外地去了。

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未归,到处去找,很多次都是音信皆无,夫妻二人只有此女,不见后日夜啼哭,皆大病一场!这成了士隐的第一次劫难,无疑是摘掉了他的心肝!

(2)第二劫:甄士隐家被连累着火,家被烧成瓦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