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有人说“与其说西域三十六国,不如说三十六部落”,对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说“与其说西域三十六国,不如说三十六部落”,对吗,为什么

说成三十六部落更贴切,因为这些部落

(虽然也很大的,如有很宽广的土地面

积和众多的人口),但还达不到一个国

家的机能,部在国家之下,如国务院

以下所设的各部委,才叫部。

所以说三十六部落比较准确。

西域三十六国怎么消失

消失原因:

1、小国占据着丝绸古道上的最有利的,同时他们也处在蒙古高原游牧的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央政府的交织地带。军事形势的变化和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西域小国的命运,所以毁于战火是极有可能的。

2、气候干旱,生态恶化,瘟疫等等。

3、外族的入侵兼并。

扩展资料:

西域三十六国部分介绍:

一、乌孙

正常读法:乌孙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伊宁市附近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

二、龟兹

国名读音:龟(qiū)兹(cí),龟兹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三、焉耆

国名读音:焉(yān)耆(qí),焉耆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四、于阗

国名读音:或窴,音tián,于阗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和田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五、婼羌

国名读音:婼(ruò)羌,也作若羌,婼羌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

六、鄯善(楼兰)

国名读音:鄯(shàn)善,鄯善国(又名楼兰)

地域分布: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

灭亡原因: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水源断绝。

七、且末

国名读音:且末:正常读法,且末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

灭亡原因:被鄯善兼并。

八、小宛

国名读音:小宛(yuān),小宛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且末县西南,车尔臣河南,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

灭亡原因:被鄯善兼并。

九、戎卢

国名读音:正常读音,戎卢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于田县南。

灭亡原因:被于阗兼并。

十、弥

国名读音:正常读法,弥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

汉代的西域36国都到哪儿去了,现在还有存在的吗

这玩笑有点大!所谓西域三十六国是指汉朝,新疆一带的西域诸国,其实际数量远远不止36个。这些国家,大的如乌孙、龟兹,人口近10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最小的单桓国,不到200人,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村寨。

西域诸国与中原文明的交流,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历经一千多年,慢慢并入中华文明的版图,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汉代西域36国与中原文明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经济交流和政治合作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张骞,可以说没有张骞就没有中华西域历史。有意思的是,张骞出使的目的地并不是西域36国,而是更西边的大月氏国。他带去的使命也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而是军事联合,对付共同的敌人匈奴。

这是一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行程。张骞去的时候走的是北线,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之久。回来的时候被迫走南线,以避开匈奴人的追杀,却收获了意外的成果——他掌握了西域36国的基本状况,绘制了地形图,并亲身体验了西域诸国的民风,为大汉与西域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光辉夺目的“丝绸之路”,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流入西域这片土地。

随着西域各国与西汉政权的关系日益密切,乌孙、龟兹、若羌、焉耆、车师、康居等国,成为西汉对抗匈奴的重要政治力量。著名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就是带着这个政治目的,和亲乌孙的。

汉宣帝时期的附属国管理阶段

当然,西汉和西域的关系也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匈奴人也竭力拉拢和胁迫西域诸国,以对付西汉政府。这期间,杀戮、阴谋、背叛屡屡上演,但总的来说,西域诸国囿于实力弱小,不得不夹在汉匈之间左右摇摆。

随着匈奴被强悍的汉武帝打残,西域归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对西域实行管理,从此,西域各国成为大汉王朝的附属国。

郑吉成为第一任西域都护,代表西汉王朝,对西域各国行使管理权。西域都护府是有军队的,还拥有调动西域各国军队的权利。郑吉在任期间,多次平定各国之间的军事叛乱,及相互之间的攻伐,为我国西域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末阶段的绝交阶段

这个时期,新朝皇帝王莽,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西汉末年,随着国力的下降,汉帝国对西域的实际控制能力不断下滑,西域矛盾凸显。

王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加上他狂妄的民族自大,对西域各国采取歧视政策,引起各国不满。而与此同时,匈奴的力量却有所抬头,于是西域各国又开始慢慢倒向匈奴。

新朝始建国五年,车师国杀害西域都护但钦后,最后一任都护李崇,由于军事行动的失误,导致各国集体叛乱,西域都护府被迫撤离。从此,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彻底断绝关系。

汉明帝时期的西域回归阶段

这个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不能忘怀——班超!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

东汉政权建立后,汉匈再次处于战争状态,西域各国的军事重要性再次凸显。班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承担起了出使西域的使命。

班超在西域的经历,可以用提着脑袋工作来形容。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永平十六年,班超一行三十六人出使鄯善国。不巧,匈奴的使者在他们之前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两边都不敢得罪,说话闪烁其词。

当班超侧面了解到情况后,带着三十六个人,乘夜袭杀匈奴一百多人的使团。一场恶杀后,匈奴人狼狈逃窜,把鄯善王吓得脸无血色,赶紧表态效忠大汉!

班超一辈子奋战在西域,直到年近七旬,方才回到长安。在他的努力下,东汉政权在西域,重新建立了政治秩序,西域重回中华文明。

此后的一千多年,西域与中原文明关系起起落落,直到清王朝,西域各国才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彻底并入中华版图。

汉朝时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西域三十六国分别有哪些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

“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

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分别是:

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纡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