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记述的是在一场微风细雨的春天里,诗人拄杖郊游的事,写了春风的温暖,表达的当然是对大自然的喜爱。

要说妙呢,就妙在他对春的描写与众不同,当然,不止于此,我们慢慢说来,先看全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妙

整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说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一颗古树的树荫下,他把船系在树上,拄着拐杖等上了岸,走过桥东,欣赏着无边的春色。

第一个妙处:本来是自己年老体衰,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说是拐杖扶着自己“杖藜扶我”,这就把拐杖拟人化了,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诗人的游伴,并且是值得信赖的游伴,有了这位老友相伴,诗人才得以驾舟出游。

第二妙

这里还有一处也很妙,那就是“桥东”。为什么一定是桥东呢,桥南、桥西、桥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桥东跟桥其他方向风景有很大差异吗?一个小破桥而已,能有什么差异!

其实啊,在古代特别是诗词里,“东”经常就是“春”的同义词,比如我们常在诗词中看到东风, 实际上就是春风,因为只有春风是从东面吹来,《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借东风是在秋冬季节,他却借来了东风,所以周瑜才会认为他会妖术,要杀他。

既然是春游,那么肯定只能是“桥东”,换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妙

这两句写景,眼前有杏花盛开,有杨柳依依,有细雨绵绵,但是他又不直接写眼前所见,而是写身体所感,把重点放在了“浴湿”和“不寒”上。

浴湿,是细雨绵绵,若有若无,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几分娇艳;不寒:是春风拂面,暖暖的,吹动着柳条轻轻扬起,更添几分春色。轻巧的两个词,就把缤纷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动。

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倾盆,如果春风是冷冽透骨,谁还有心思拄仗郊游呢?

第四妙

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它的与众不同。

历来诗人在写春天的时候啊,要么写得非常“大”,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如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份大,是包罗整个春天;

要么写得非常“小”,比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如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小,是春天的一角。

但志南这首诗,既有大“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又有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他把两种不一样的春天结合起来了,从大处感受春天,再从小处品味春天。

这样的春游,才真正对得起大自然赋予世间的所有美好!


如何拍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

踏入摄影领域优质作者问答后,这是第二次写这样的文章了。其实自古以来,诗书画同源,自从摄影行业兴起后,我感觉也应该把摄影包括进去。

诗的意境非常美,文字高度提炼,摄影也需要这样,而且可以和诗词高度结合。二者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图片,让人能从图片中读懂诗词,也能从诗词中体会摄影师的创作意图,二者可谓是相得益彰。

诗词解读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宋代诗人志南的一首七言绝句,上句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老者在细雨绵绵的春天郊游的故事。他先是划着乌篷船沿河观看两岸的春色,后又下船踏春。

春天是美丽的,在细雨蒙蒙的天气里出游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斜风细雨何须归呢。低飞的归燕,盛开的杏花,轻拂水面的杨柳与云雾缭绕的山峦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拍摄构想

场地选用雨后的湖边或者河边,模特拿把纸伞,可以打开,也可以只拿在手上就行了。以镜头前的柳树、杏树或者别的枝叶作为前景拍摄。

大场景拍摄,选用广角镜吧,让更多的景物进入画面。诗中只有对人物、植物、天气的描述,春天怎么能少了飞鸟呢。最好能把燕子拍摄进来,画面会更有生机,这也是对诗文的一个补充。

倾城花语倾城风感谢您的品读,祝您永沐春光!

上联:沾衣欲湿杏花雨,下联怎么对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风。

(借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