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青松》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张伯驹是什么时候死亡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陈毅的《青松》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做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都有不少优秀诗作,《青松》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托物咏志诗,写作时间是1960年冬天,发表是在1962年第一期《诗刊》上,记得诗刊发表后,许多报纸都刊载了,元帅的诗,又写得这样好,好记好背,故当时记得很熟。

这是陈毅写的《冬夜杂咏》十九首中的首篇,在发表诗的同时,还发表了他的题记,题记中写道:“196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更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陈毅写此诗的时期,全国人民正经受严重考验,国内经济发生困难,国际帝、修、反的反华压力,在这种环境下,陈毅诗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慨和大无畏精神,展现了作者的强大人格力量,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愈挫弥坚的精神写照,直到今日,我们仍能从诗中汲取精神力量。

张伯驹是什么时候死亡的

2月26日,等到女儿张传彩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不幸离开人世,终年八十四岁

张伯驹是秣陵人吗

是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人(秣陵镇是以前项城县治所在,1953年迁到现在的地方)。不是南京市秣陵人!

曾经的民国公子张伯驹为何钟爱收藏业

今儿是大年初一,猪年的第一天,小编祝大家新年快乐!“猪”事顺利!

张伯驹,河南项城人,字家骐,号丛碧,与袁克文、张学良和溥侗一同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先生是一位书画家、诗词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者,更是被称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先生天资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有“神童”之称。在长大后,因为所处的时代原因,经历也十分的丰富,进入过军界,也混过金融界,又与梅兰芳等人组织了“国剧学会”,又担任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可以说“是革命的一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而在张伯驹先生的一生中,与收藏业倒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前,张伯驹与张大千、徐悲鸿、启功等名家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书画审定”,就是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把关,张伯驹先生非常重视文物精品,曾说:“宁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当发现精品文物在市场上出现时,他多会优先推荐故宫博物院收购,而且,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先生不惜变卖家产以及借债来把文物买下,一件《游春图》使得张先生债台高筑。

张伯驹先生曾有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而张先生也做到了,他一生所藏文物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如陆机的《平复帖》、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草书》等,件件价值连城,件件都是文物珍品。而政府也想付出一些酬金给张伯驹先生,以表示感谢,但是张伯驹先生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也很直白:“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些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学精品,能够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并且在今天能够被我们看到,张伯驹先生居功至伟。

与其说张伯驹先生钟爱收藏业,不如说张伯驹先生是钟爱中华文化。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

张伯驹先生捐献给故宫的藏品,现在的价值能否达到1000亿

张伯驹捐献给故宫的藏品确定是价值连城的,但具体的估计很困难,就是请那几位估计金履玉衣的专家来,可能也说不清。实际的意义是这些珍贵的晋,唐,宋,明书法真迹保留下来,没有在战乱的民国时代远走海外,成为美,英,日等国的馆藏。使中国人可以在自己的祖国长久的欣赏和学习先贤的书法艺术。当年张先生为了筹集钱财,卖了王爷府和金银珠宝,被劫为人质依然不肯交付珍藏,这种人格品质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

张伯驹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哪位能够详细的介绍一下张伯驹的故事

潘素与张伯驹的第一次相遇,风月场所四目相对之时,仿佛已缘定终身,应了那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位才子之间,诗词总是起着极大的感情升温作用,张伯驹初见潘素便惊为天人,才情大发,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潘素的容貌和才情都巧妙地融入进短短数十字里。彼时,张伯驹已有三房妻妾,而潘素浑然不知,但日后知晓时,已然情到深处,难以自控。

其实并非只有张伯驹佳人在侧,潘素也已经“名花有主”,她与国民党的一个叫臧卓的中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那人听说张伯驹与潘素的事情之后,一气之下将潘素软禁在一品香九点的意见房里,并派人把守。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张伯驹在这件事情面前,却仍像毛头小子一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买通臧卓的一名侍卫,孤身涉险,将身处困境的潘素救了出来。而后,二十岁的潘素跟着三十七岁的张伯驹,一个情窦初开,一个觅得灵魂伴侣,两人相携北上,两年后,两人结婚。两人缘定终生之时,张伯驹为潘素填了一首《浣溪沙》:“隔院笙歌隔寺钟,画阑北畔影西东,断肠人语月明中。小别又逢金粟雨,旧欢却忆玉兰风,相思两地总相同。”

灵魂间的互相吸引是个奇妙的东西。张伯驹曾自诩“爱美人”,却在与潘素婚后不久便陆续遣散了其他三位妻妾,而潘素,也对张伯驹斥巨资收购字画这种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表示支持。“齐眉对月。交杯换盏,犹似当年。红尘世上,百年余几,莫负婵娟。”张伯驹为潘素聘请名师,教她绘画和古文,并且两人常与张大千、陈半丁等人一起赏作品茶,相谈甚欢。在这期间潘素创作热情颇为高涨,绘出不少佳作,甚至于潘素的名字一时在美术界传颂开来。

两情相悦的灵魂伴侣怕是上天也会嫉妒。张伯驹在字画上的大手笔终于引来了祸端,张被绑架,对方扬言不拿出300万赎金,绝不放人,然家中积蓄已无多,潘素又不肯变卖丈夫视若珍宝的名家画作,只得变卖首饰家财,四处奔走筹钱,终于在八个月后,以20根金条赎回了张伯驹,潘素的“侠女”之名也不胫而走。后来在战乱中,潘素与张伯驹为保家中的“宝贝”,潘素将珍品缝在被褥和棉衣中,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几经辗转,终于安全到达西安,将作品捐至国家故宫博物馆。“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这首《鹊桥仙》是年近八甸的张伯驹在1974年写给相携40载的潘素。

乱世之时情之一字最难守住,潘素和张伯驹在乱世之初相遇,携手在纷乱中走过最终生活归于平静,誓守初心,张伯驹则时时不忘两人初见时的场景:“姑苏开遍碧桃时,解后河阳女画师,红豆江南留梦影,白滔风末唱秋词。除非宿草难为友,那更名花愿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华清池水恨流脂。”张伯驹遇到潘素,成就了对方,也成就了自己,两个灵魂碰撞的声音恰如其分的悦耳,奏出相濡以沫的清冽之音,倒更像是佳偶天成,知音天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