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 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自此以后,察举制便确立起来,贯穿整个汉朝。

秦始皇与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哪个更积极

秦始皇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政,39岁统一天下,称秦始皇。汉武帝15岁即皇帝位,21岁掌权,在位54年。

秦始皇既是创业者,又是守业者。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最成功的守业者。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是皇帝制的发明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功盖三皇,德比五帝。正因为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而汉承秦制,所以汉武帝也称皇帝,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2130年,直到辛亥革命。

秦始皇首创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沿用了郡县制,此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秦始皇眼光何其超前,堪称千古无二。

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长度重量体积,为华夏民族加速融合,中国大地维持统一留下不可磨灭的思想。汉武帝继承秦始皇的统一之制,并发扬光大。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维持专制中央集权,但秦只存在了17年。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使儒家成为传承中国历两千多年的主导思想,并使汉朝存在近400年。

秦始皇北筑长城、南通灵渠、西修水利、大建驰道,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实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皇帝,弊在秦朝,而利在千秋。汉武帝首开丝调之路,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实行大规模对外贸易的皇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皇帝。汉武帝征闽越、平朝鲜、破匈奴、收西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能力最强的皇帝,并且是第一个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皇帝。

汉武帝设太学,开察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官方培养人才机构及制定选拔人才制度的皇帝。

汉武帝因大规模对外征战,首开丝绸之路,将华夏民族声名远扬至世界各地,使中华文化响誉全球,使中国人被冠称为汉人,使华夏族被称为汉族,其影响之深,无人能极!

秦始皇影响最广泛,汉武帝影响最深远!

古代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的

  人才是一个组织机构或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们关键因素。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以及相关制度选人才。飞鸿曾在市级部门机关任人事教育科长多年的经历,对现阶段人才选拨机制相对熟悉,对古代选人用人机制也有所了解,现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古代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的,增进一下大家对古人选拔人才的了解。

  1、周代的荐举制度。周采用的是选贡士制,即周代从“国子”和诸侯向天子贡献的“士”中选拔人才。选中的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弟子可取得入仕资格。经由以下途径:第一,由乡选出“秀士”,乡大夫把他们的履历交到司徒处,称为“选士”。司徒看中的人,就是“俊士”。当然了,也有不经过乡或司徒的选举而直接投考的,称为“造士”。贡士由诸侯选拔并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核之后,可以依据其才能授予官职。幸运的话还可以得到封土及爵位。

2、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在春秋时已有雏形。在当时,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当时的地方官员向国君举荐人才。到了战国时期,规定地方官在年终上计之时,一定要向中央举荐一些人才(有定制),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可以获得官职。此种制度逐渐成了察举制。到了汉代,此种制度有所演变。两汉时期,人才选拔(即察举制)的科目多种多样,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明经等。还规定了长官每年应举荐的名额。其主要的方法是,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一些科目,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等人按照要求考察荐举;应举的人或由丞相、御史二府及九卿策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然后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

3、三国及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三国时期的魏国,魏文帝曹丕开始实行“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任用“贤能”的官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他们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来评定人才的等级。选出人才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报司徒核实,并交给吏部尚书任用官员。这样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员负责,选用标准除了因循汉代的差距制度所要求的经学、德行、乡闾清议之外,又增加了才实等内容。划分了九品后,还要根据士人德才表现写出评语。

  4、隋唐宋明清的人才选拔制度。

(1)隋唐宋的人才选拔制度。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科举制。毋庸置疑,科举制是在荐举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它以考试的成绩来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这一点区别于隋以前的许多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由隋炀帝创立。隋时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还是科举制。只不过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增加了许多科目,主要的有进士和明经。到了武则天时又开创了武举和殿试。此外唐代允许落榜者来年继续参加考试。于是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评价。唐代也因此而获得相对多样化的人才。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代还要严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贡举上仅以进士科为常科,而其他诸科则不会经常举行,这也是其不同于唐代科举取士的地方。宋代的科举制度实行“糊名法”、“誊录”。扩大了录取的名额。进一步减少门第限制,更广泛的吸收了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此外,还增加了殿试,使之成为考试的最高阶段,皇帝亲自考察应试者。

(2)明清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明清时期的考试分为四级进行:①院试(或称童试,府试,县试);②乡试;③会试;④殿试。而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应试的人答题必须按照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的规矩。且采用空洞无物。形式僵死的八股文考试。“自古华山一条路”,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为官的唯一途径。黄宗羲所说:“今也不然,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举之一途,虽使古豪杰之士若屈原、司马迁、相如、董仲舒、杨雄之徒,舍是无由而进取之,不谓严乎哉!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从,下置之郡县,即其黜落而为乡贡者,终生不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严也。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多不得其人也。

虽然古人在选拔人才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有它进步的一面,也较好的保障了人才的储备和利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