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如果清朝没有剔发易服,清朝评价会不会好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

元朝的统治是非常松懈的,蒙古贵族们不擅长治理天下,他们更热衷于追逐钱财和美女,打下诺大的地盘只是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和美女,对其他的事务不感兴趣。比如元初忽必烈麾下的蒙古将领们在征服中原后居然想把所有的农田都改成草场,就为了多放几只羊,甚至在江南开辟牧场养马,就为了多养几匹马。在文化习俗上也是乱七八糟,有信佛教的,有信喇嘛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也有信基督教,还有信萨满教的,反正元朝的治理是一塌糊涂。

如果清朝没有剔发易服,清朝评价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不会。剃发易服,只是一个丑陋朝代比较易于辨识的标志,一条粗黑大铁链上比较显眼的一环,而已。

以前有句网话叫:永远不要跟一个傻子争论,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线上,然后用丰富的经验,轻松地打败你。

这算是网红语里不多的箴言之一了。满清就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把华夏文明的智商、思维水平、格局器宇,拉到和他们一个水平线上,即原始的八旗奴隶制。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们看见这两句,第一感应该是诙谐有趣,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更完全联想不到恶毒讥讽上去。满清就不同,完全的接受不了,因为这简单两句话,恰恰扎到他们心里最敏感最要命的柔嫩地方,命门。所以识字很了不起吗?老子不识字又怎么了?还就不信了,钢刀在手,看看你们这些识字的认不认识死字!

整个满清统治,其核心就是认准这么一个词:“削你!”请允许我再啰嗦一遍开头的话,剃发易服只是一个标志,一个图腾化的标志。背后还包括一场场一系列的肆虐屠杀、大兴文字狱连续十数年、荒诞的四库全书,封闭沿海贸易,荼毒科技进步,拿下岳飞推崇关羽只为主子不为国,肆无忌惮修改历史,颠覆三观。

你看到学到知道的,只能是我觉得你可以看到学到知道的,世界就是主子主子就是世界,伺候好主子主子赏给你饭吃,八旗子弟的骑马遛鸟玩鼻烟壶吹大烟,就是一个人生命至高享受,所以人生观仰望的最顶端就是抬旗入旗当旗人。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唯一目的,就是削你,削到比我矮,直到让你趴下来直能看见我小腿,而我能俯视你头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固维持奴隶制统治,数十万人对数亿人的统治,所以,任何其他都不重要。

说整个华夏大地在二百年里,都沦为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受害者,似乎有点太过,其实意思也差不多就那样。奴隶桎梏戴久了,仿佛觉得是天生的,该这样的。

作为一个铁铮铮的明证,1644到1840年间,这个曾经才华横溢举世无以伦比的国度,数亿人口,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具备创造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都拿不出来。

纳兰性德是明末清初人,很明显是读着明朝的书读出来的,因为满清那时根本没书。说到曹雪芹红楼梦,我虽不敢实名举报,但从来抱百分之八十以上质疑,红楼是张岱作品,曹先生从他手里买了来修改的。因为这个时代,基本不可能出个远超同侪的孤本,完全不具备这个土壤。《艺术哲学》里丹纳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不合乎艺术作品诞生的逻辑。而红楼和金瓶梅,却真的像极了一个文化氛围里的东西。

科技更是如此,近三百年里最高成就是翻修布达拉宫。

清代文化人的代表,汉臣,从纪晓岚到曾国藩,都是深陷奴化思维模式的奴隶文人。堂堂伪圣人曾国藩,最高大作竟然是《冰鉴》告诉你怎么琢磨人防备人,真是绝了。清的思想能闪光都在两端,比如明末夜航船金圣叹,民初少年强。中间则是万古黑夜。

跪软了,喳多了,比如一条锁链锁住了华夏,你拿掉剃发易服这一个环扣,它还是一条沉甸甸的锁链。能轻多少,评价会不会好一点?抱歉,不会。

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来给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有这么个段子:如果你是文化人,千万不要和无赖吵架;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你已被拉低到和他一样的水准,然后被其用雄厚的经验击败。

满清入主中原后的剃发令,就是把中原文明拉低到与他们同样水准的措施,是一项歹毒却很有效的文化奴役战。

满清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中原文明相对于周边游牧民族,一向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甚至为游牧民族自身承认。因此。古时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即使趁乱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其目的并不是征服,而是要融入。

以令人闻之色变的“五胡乱华”时期为例,那些曾依附于中原、人口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大量启用汉人、照搬了原汉文明的整套理论与架构;甚至政权强大与否,完全取决于学习汉文明的程度。如两个先后统一北方的政权:

前秦,氐人苻坚任用王猛操持国政,全面推行中原制度,迅速使前秦由地方政权成长为吞并前燕等诸多对手的强大王朝,更成为西晋灭亡来首次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鲜卑拓拔氏在以武力再次统一北方后,于孝文帝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加快了各民族融入汉文明的步伐。

其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几代中原政权大部分为沙坨人及其部将建立,但他们已完全融入汉文明之中,几乎没有一丝少数民族特点。

甚至后来的辽国、金国,都是汉化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政权,但代价也很明显:失去了侵略性后,很快被草原的后起之秀击败。而拒绝全面汉化的元朝,则无法维持政权的持续发展,很快灭亡。

因此,在清朝以前,由于人口及文明上的落后,少数民族入中原,要么接受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然而这两条路,满清都不愿意接受,他们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内核上无奈汉化,但在形式上要捏造自身民族的优越性。

剃发易服,满清统治者打断中原文明脊梁的狠招

满清原为明朝的下属部落,其统治阶层深知中原文明的优越性,甚至他们的发家之路,也是傍着各项汉文明的资源才得以实现。

在趁明朝天灾人祸之际意外的进入中原后,满清统治者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会不会如之前的鲜卑、沙坨一样被完全同化?或者统治几十年后被赶走?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他们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首先,接受汉文明,并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强化,比如加强帝王权力、注重继承人培养、避免外戚及宦官参政等等;

另一方面,在象征性的文明元素上,保持满族的领导地位。但我们都知道,作为处于奴隶时代的部落,当时的他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但他们最终在汉人最在意的因素上大做文章:头发和服装。

中华作为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外在仪态装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衣服上也讲究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两项甚至成为区分是否为中原正统的标志。

而满清以武力强迫中原人剃掉头发、改穿衣服,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羞辱汉人的文明优越性,彻底打断信仰的脊梁,沦为被奴役的工具。

如此一来,政权是无比稳固了,满清以绝对少数,实现了对庞大帝国进行登峰造极的统治,但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满清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否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征那样的谏臣?是不是少见舍身取义的士大夫?为何西方变革如火如荼之际,大清仍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为何英法、八国联军先后入侵时,很少见全国同仇敌忾御外辱的举动?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被强行拉低后,势必会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更严重的是,若一朝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坐以待毙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