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创新论坛在京举
发布时间: 2023-07-11

12月28日下午,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创新论坛线上开幕。北京市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靳伟,欧洲经济参议院主席瓦尔特多林通过线上视频致辞。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林剑华出席论坛并对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高博麟主持论坛。

本届论坛以中德建交50周年为契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助力于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树立国际合作新典范。论坛以智能汽车的飞速发展为背景,以“助推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直播方式,邀请中德两国专家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情况,共同探讨智能汽车的发展与未来,线上观看超1.2万人。

靳伟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是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北京建设了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设立中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放中国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场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数据集,推出全球首个开源开放的智能网联路测单元操作系统……在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下,北京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形成了开源开放、融合发展的创新和产业生态。自198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奔驰正式入驻北京以来,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中德汽车产业互利合作潜力无限、前景广阔。靳伟表示:“面向未来,北京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与德方的务实合作,为增进两国人民友好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深化市场准入、上市制度、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改革,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我们将高水平地建设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不断丰富支持政策持续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服务中德创新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我们将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的产业,优化人才、资金、空间等要素配置,为德资企业在京发展提供完善的产业生态。”

瓦尔特多林表示,在当下,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有着一致的追求目标,即让传统汽车和个人交通工具智能化,并与智能、高度创新的解决方案相兼容,为使未来的城镇更环保、气候更自然、更宜居做出贡献。他谈到,过往合作案例充分表明,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在成功合作,双方应在这一良好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合作,为数字时代的汽车智能化创新和世界绿色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汽车产业也在加快变革。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方面,中国已然走到国际前列。德国作为世界上汽车工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有着领先的制造经验和技术创新实力。中德两国加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将有助于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树立国际合作新典范。

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2022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创新论坛作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实践之一,邀请了来自中德两国的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发表主旨演讲,组织了多家创新企业带来产业前沿分享和圆桌对话,以期从技术、产业、生态三个维度推动中德学界与业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前沿对话助推技术创新 科学城建设合作“首选站”

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林剑华出席论坛并介绍了中关村科学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的情况。林剑华分享了海淀区经济发展态势、科技创新环境、商业贸易优势等区域特色,介绍了中关村科学城与德国在产业发展、投资合作、双边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合作成果。林剑华指出,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与德国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成功举办了中德科技论坛、未来科技分论坛、中德双创交流会、中德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论坛、中德创新合作日等丰富多彩的中德交流活动。林剑华表示,中关村科学城将始终秉持开放务实的态度,积极创造中德合作的新契机,努力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德国企业进驻中国的“首选站”。

论坛上,来自中德两国的6名专家学者分别从产业趋势、技术创新、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主旨演讲,分享前沿干货。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院士发表了题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及产业化推进》的主旨演讲。李克强指出,以智能网联汽车的计算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的五大基础平台为着力点,构建车路云一体化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生态建设,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系统应用的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院士以《走向无人驾驶》为题进行了分享。张亚勤谈到,原始数据层、定位感知层、认知理解层次、决策规划层、控制抽象层构成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五个层面,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带来确定性,而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融合互补,迭代提升自动驾驶产业建设,开放生态助力产业进步。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以《异构算力推动只能网联车创新》为题,从技术创新角度发表演讲。宋继强分享到,软硬件异构计算打造算力平台对应了日益增长的智能车算力需求,以EMIB、Foveros为代表的英特尔2.5D、3D高密度微缩封装技术布局在异构集成领域,是实现异构计算的关键技术。网络连接车和边缘端,智能边缘的架构和技术对于满足智能驾驶业务的实时性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永伟围绕《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的思考》进行了分享。张永伟指出,应充分考虑全球竞争的技术环境,必须确保芯片、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不被卡脖子;应充分借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的经验,处理好国家竞争和发展需要的关系,明确走中国特色的技术路线;应充分把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的关键内容,处理好车路协同、车城协同关系,建设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智能基础设施,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底线,明确云平台的关键定位,完善汽车自动驾驶等级设计。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分享了《德国自动驾驶法律法规框架介绍》。张琳从法规建设角度,详细介绍了《德国道交法》2017年修订案、《德国自动驾驶法》和《德国自动驾驶车辆审批和运行条例》的出台背景和法规内容,分享了《中德ICV联合声明》对于中德合作促进自动驾驶产业化落地的重要意义。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代表Dennis Wilkens以《德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德国在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装配制造建设领域的趋势与市场机遇。

平台引领产业发展 15项创新成果发布

论坛上,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平台正式启动,一径科技、北科天绘、中科慧眼、小马智行、中科创达、禾多科技等15家企业发布15项创新成果。

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平台是在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下,由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运营公司-北京翠湖智能网联公司联合上下游创新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重点打造的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汇聚整合智能网联汽车和相关行业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为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提供深度产业合作与服务,推动重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多元化投融资和成果转化应用各环节的创新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方合作,以共建、共享模式,搭建包括产业促进、汽车硬件、汽车软件、信息安全及测试检验在内的多个服务平台,同时整合空间保障、测试场地及专业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分享了《毫末和自动驾驶3.0时代》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毫末正加大欧洲市场布局,首批搭载毫末HPilot的300台魏牌摩卡PHEV已运往德国,并根据当地道路习惯进行优化升级。2022年,毫末自研AEB算法相继助力魏牌、欧拉、坦克获ENCAP、ANCAP五星安全,加速中国企业出海。顾维灏表示,以数据智能为核心,毫末正在冲刺进入自动驾驶3.0时代。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介绍了《小马智行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经验分享》,小马智行同时布局三大业务板块,即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以及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业务。在自动驾驶卡车领域,致力于打造一个智慧物流的“黄金三角”,打通“技术-场景-车辆”关键环节。目前,小马智行正在打造的三个满足不同需求和场景的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产品线,并将于明年1月正式宣发。

集度运营负责人罗岗以《创造智能汽车3.0时代的汽车机器人》进行了产业前沿主题分享,集度以智启无限可能的未来为愿景,希望通过打造拥有智慧和情感的革命性汽车机器人还人们更多空间与时间,引领智能汽车3.0时代变革。

芯驰科技副总裁、首席品牌官陈蜀杰以《放芯驰骋 驾驭未来》为题进行了分享,作为国内首个“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芯驰科技服务超过90%的中国车企,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央计算架构。

随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北科天绘CEO张智武、中科慧眼CEO姜安、亮道智能CEO剧学铭、Momenta欧洲总经理孙环、鉴智科技合伙人刘竞秀围绕“中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机遇与路径”主题进行了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