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汉唐以来开放强悍的民族性格,为何在宋明之后,越来越保守?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自汉唐以来开放强悍的民族性格,为何在宋明之后,越来越保守

草层文盲者我想,人类以步上文明的社会形式地生活了,这国家集团地人民生活状态等的问题。不就是指导社会生活的主导文化行为思想的问题,体现出来的结果吗?哈哈!我唠叨得那么多,个人心里的一句话:这个问题,就是儒家孔教祸害民族生活文化的结果!。草层文盲者我谢谢邀答了,傻语蠢想的我见笑了。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可。

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是非常广泛的“物”。

“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宇宙空间形成的万事万物。宇宙空间就是天与地之间形成的世界,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发展的一切事物。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

“格物致知”所致的“知”,就是对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的认知(良知)。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变化而变化,格就是看透事物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表面变化而是本质的变化。说全面一点就是,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互为发生对立,又互为统一的内在因素起决的变化,就是“知”物体本质变化。

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格物,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经典句“格物致知”所格的“物”与所致的“知”,与“物”的行为本质形成一个整体(本体),那就是“格物致知”的上一句“知行合一”。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你怎么看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吧:

虽然《道德经》,《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家文化思想,而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儒家文化思想。但是倡导的都是文明社会的思想理念,只是用不同文化思想来表达而已,确实是大致相同。

首先来论述一下《道德经》的思想理念:

《道德经》文中核心思想,一个字概括就是“道”。而道的内涵解释就是“无”。无为才自化,清静才自正。具体地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自弱。最后达到正直的本心和本性,由此《道德经》中这个“道”就会充分显示“德”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这样一来人就会在社会中自然而然的会有道德行为了。这就是《道德经》中倡导的思想理念。

其次论述一下《庄子》的思想理念:

庄子在《逍遥游》一之中有句话“窅然丧其天下焉”说明无亡是摆脱各种缚束和依靠的唯一途径。只要做到忘掉一切,就能达到人生,自由,自在,自乐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表明就是不能为物的大,小,多,少衡量,人的志气不能受物财来拘束。《庄子》追求的思想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人生的起点,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一切,可谓“无欲望”任其自飞。这也就是《庄子》倡导的思想理念。

最后来论述一下王阳明心学思想理念:

“心即理也,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而心意之所体现,必有其物,物就是其事。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把“心”作为倡导社会中的人们,复原其心体所共同的与万物为一体的本心,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就会有“良知”之心。这也说明王阳明高扬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心外无物”的涵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外欲望,就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发挥出来,这就是王阳明的思想理念。

∴综上所述,《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理念,那就是都在共同倡导人的心中“无欲望”。心中“无欲望”才能为事成功,心中“无欲望”才能自由自在快乐生活,心中“无欲望”才能有自我道德修养,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更大的大挥。

总之,《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的共同理念,都在倡导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都在倡导一个以人为本自我道德修养的社会,倡导一个文明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共同为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美好作出努力。

儒家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谢邀请,

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忠孝节义,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我认为就是教育人民,作人要诚信,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心即是理,理在人心,心装万物;理不在物,须行印证,知行合一。 谢邀!

王阳明错解了知行合一

不是阳明先生错解了“知行合一”,而是后人错解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我认为,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是对孟子良知良能的解读和发展,知是良知,不是今人所理解的“知”,行是良能,也不是今人所理解的“行”。

回答徐爱关于知行问题时,阳明先生说:见好色属于知,好好色属于行。这里的“行”并非是行动,也并非是实践,而是意念、欲望,而意念或欲望本能发出的行为就属于“知行合一”,也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良能”的合一。

所以,阳明先生的知,不能理解为认知,行也不能理解为实践。

按照今人的理解,最佳的观点是“实践论”,实践论将认知与实践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更进一步解读了王夫之的“力行而后知真”的思想。

我没有读过《楞严经》,或许阳明先生的本义就是此“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我更喜欢学习《实践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