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翻译?沈括是哪个朝代的
发布时间: 2023-07-06

沈括的<活板>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做这件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典籍都是板印的本子。)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来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先准备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腊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它。) 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把它拿到火上烤;) 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非常快。)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很快就可以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她做的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子存放它们。)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有生僻的字平时没有准备的,立刻雕刻它,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拿不下来;)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弄脏。)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沈括是哪个朝代的

  沈括是北宋的。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的生平和做出贡献分别是什么

沈括,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一生博学多才,成就显赫。他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医学等科学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沈括字存中,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个贵族家庭,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沈周曾先后在泉州、开封、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为官。沈括也随父赴任,游历南北各地,增长了不少见识。这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出生官宦家庭,但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他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样,不务正业,横行一方。因此沈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沈括天资聪颖,记忆力奇佳,书看完一遍就能记之七八。14岁时,他已把家中丰富的藏书读完,作诗赋词的才华也显露了出来。23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他只得在江苏沭阳县谋了一份主谋的差事勉强度日。1063年,沈括中了进士,步入仕途。1072年,沈括被朝廷任命为太史令兼管司天监。司天监是专管天象历法的机构。沈括上任后勇于打破旧有传统,敢于创新。他每天亲自观察天象,并进行详细记录。为了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他对当时的三种主要观测仪器——浑仪、圭表和浮漏所产生的误差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后来又为了配合王安石的变法,积极主张修订历法,使其更加科学、准确。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腐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罢免不称职的人员,吸收有才干的新鲜血液。其中破格录用平民出生的天文学家卫朴主持修订历法工作,被后世传为美谈。卫朴是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出身贫寒。但从小就刻苦学习,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崇拜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他每天晚上坚持看书到深夜。为了节省灯油,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久而久之,视力严重受损,到30多岁时双目全部失明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锻炼出超凡的记忆力,还练就出了异乎寻常的手摸筹算的本领。卫朴对天文历法有着很深的研究,即使在失明之后还不忘学习历法,每天让人读书给他听。当时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能超过他的举国上下难觅第二人。在当时,他就能通过心算去推断日、月食发生的日期。旧的历书上说1068年7月15日将会出现月食,可是卫朴经过推算后发现这一天根本不可能发生月食,并把他的这一结论报告给了司天监的官员。司天监的官员们当时并不相信,但后来的事实是7月15日那一天果然没有发生月食,卫朴由此在司天监名声大振。沈括上任后,听说了卫朴这个人在天文学上的才能,就决定亲自去拜访,当面考核他,以确定修订历法的人选。相见之后,沈括直奔主题,让卫朴谈谈对旧历法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天文观测工作。卫朴背诵了旧历书上的一些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评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道明如何改进。卫朴对历书如此熟悉,沈括深感惊讶,心中暗暗高兴。但他对卫朴的计算能力表示担忧,因为卫朴只不过是一个盲人。为了考察卫朴的计算能力,第二天,沈括在衙门里进行了一场公开考试。沈括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如何用《春秋》一书中记载的日食来验证旧历书的错误?卫朴道:“《春秋》一书中共记载了37次日食,其中比较可靠的有33次。用其他历法证实的有27次,唐朝一行大和尚验算证实的有29次。我用自己创造的算法证实的有35次。”沈括听后连连点头,进一步问道:“那你是如何证实的呢?”沈括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卫朴的运算能力,于是就势赶忙派人拿来算筹让卫朴演算。好一个卫朴!只见他飞快地摆弄着算筹,而且极其准确,沈括为之折服了。他觉得主持修订历法的人非卫朴莫属了。但卫朴毕竟是一个盲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要任命一个盲人掌管天文历法工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最终沈括认真地说服了其他的官员,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破格提拔卫朴到司天监工作,同时委任他主持修订《奉元历》。在沈括的支持下,卫朴尽心尽力地工作,充分发挥了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才能,不到三年的时间,修订历法的工作就大功告成。1075年4月,朝廷下旨,新的《奉元历》颁行全国。

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后,沈括也受到牵连。1089年,58岁的沈括携家人到润州安度晚年。

在润州,沈括利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一个梦溪园。梦溪园内有茂林修竹、亭台楼阁。每到春夏季节,园中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好似人间仙境。就在风景旖旎的梦溪园内,沈括用五年的时间,总结了毕生所学、所见、所闻,写出了《梦溪笔谈》这部伟大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医学、考古、历史、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直到今天,这部科学著作仍然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梦溪笔谈》中的许多观点都很有创造性,有些甚至比西方国家领先数百年。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将沈括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