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名校作文!最新6道模考思辨类作文汇编(审题立意+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7-11

hello,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最新名校模拟的思辨类作文,速速来读一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在《答友问》中写到:“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状似剑叶。廉即棱角。大圭有棱而不能伤物,利剑之用则在于剑刃锋利无缺。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作者于是由此联想到人的才与德的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博才养德,行稳致远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很高兴在这次班会上发言。

求知向贤,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才与德,恰若一个人的两只脚,哪一只出了毛病,人都要趔趄、跌倒。而现实中,不少人都未能兼顾才与德的重要性,造成两者发展不一的“跛脚”现象。生而为人,无论是“少才”,还是“缺德”,都难以行稳而致远。

想必,各位同学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跛脚”者。

《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依据才和德的高低将人划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显然,德才兼备者是最高层次。

在座各位,也都有这样的感受吧:才华横溢者,让我们瞩目而歆羡;品行高尚者,让我们钦佩而尊崇;而德才兼备者,则让我们心生高山景行之向往。片面地追求才与德的某一方面,则偏离了成人成才或识人用人的方向。

站在18岁新起点上,你和我都将走向一段全新的旅程,欣赏路旁的芳草,也请记住“德才兼备”这个重要路标。

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若有德无才,则只能做照亮一堂的火烛,难成笼罩大地的日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两国对垒时大发仁义,讲究礼节,等待敌军渡河,贻误战机,而惨遭覆灭。操兵无术,空有仁义之德,而少了为君之才。纵使他的仁义为人所称颂,也终究一败涂地。德行固然重要,若没有才学相辅,人很难有大作为。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读书做学问是达成修身的重要途径。

德如良玉,是一个人修炼品质,成为大写之人的基本保证。若一个人满身才学却品行不端,则其才能也会成为作恶的手段,使堕落者更加堕落。臭名昭著的奸相严嵩写得绝妙青词,形式工整而文辞华丽,但这些才学不过是他平步青云而最终擅权误国的筹码。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道德的人,学问与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展开全文

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置于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才华是人的外在光芒,而德行是人的灵魂高度。在当今时代,国家呼唤德才兼备的贤人。而就要成年的青年们,即将大任在肩,既要读好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既重视才学修炼,也致力于品格涵养。为求个人有作为,或急国家之所需,都须明白一个道理:德才不可偏废,双脚协调并行。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博吾才而养吾德,都能涉江过河,翻山越岭,抵达你心仪的远方!让我们一起共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题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白居易的诗。前八句拿玉与铁比较,具有辩证性,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德如良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上持久,最终必定失败。“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两句托出主旨,以玉、铁比喻德、才,且知“优劣”,是暗含作者关于价值轻重的判断的。因此,写作此文时,既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也要注意轻重先后。

自古至今,历朝历代贤明的治国者大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史学家司马光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故育人、用人之道在辨识,才不等于德,德不足而才有余,为祸尤烈。人才培养一定是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过程。人无德不立,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青年成才要自觉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到明大德、晓大义、通大智。只有当德行和才干相辅相成时,一个人才会走得更高更远。好的德行足可以聚人成事,也可以补能力之稍逊,反之,能力永难补德行上的亏陷。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屹立不倒。

写作任务是根据材料写一个班会发言稿,这给写作者提供了对象指令、文体指令及内容指令。写作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首先分析为何将“德”放在首位,可从反面分析,分析失德的可怕;接着分析在有德的前提下,才智是人走得更远的条件,无才则不能成事,可以举赵括做反例,举袁隆平、航天团队为正例;接着分析当下青少年的品德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必须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

【参考立意】

(1)才以立业,德以处世。

(2)一玉一剑,快意人生。

(3)欲成才,先立德。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也正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成人”,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自由与规则

规则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规则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

“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却仍有一个“不逾矩”的限制。所以,庄子眼中的“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条件、不受一切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孔子的这种自由却是有“限制”、有“束缚”的,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种秩序伦理下的自由,即只有符合“礼”的约束才是真正符合内心要求的,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很多人提起自由就喜不自胜,提起规则便觉苦不堪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规则即自由。

自律,是我们个人意志上对规则的“成人”。比如早睡早起就是自律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自然也就在精力上达到了和谐。学习与工作也会更加富有激情,也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流”状态,这也是自律的充分体现,意思是在学习时,达到了百分之百的专注,从而心无杂念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你仿佛找到了与知识的一个连接点,带着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从而能够享受精神方面的自由。

一个有序的社会,始于规则。林肯说:“规则是显露的道德。”规则本身,旨在引导美德回归。你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礼让、先来后到要排队……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在害怕处罚、曝光的戒惧心理下,人们知耻明理,学会谦让,尊重生命,敬畏公平与正义……公序的背后,其实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而这,也让我们每一个公民由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经历了“山重水疑无路”的痛苦,才会有“还来就菊花”的欢喜。人生的美丽风景并不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而是那些富有意义的瞬间。而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消沉与自我怀疑的阴影、种下一丛丛美丽的花草,蓦然回首,那段时光,自己才感受到了真正从心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便是一颗自由的灵魂。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规则,而是自己那不应起的欲念。尼采曾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你真正做到遵守规则,甚至能因此形成无意识的自律时,你就达到了更高的一层境界——自由。在这层境界中,你几乎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什么真正控制自己,与内心那份纯粹走向统一,做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练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而从材料中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成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而关于我们青少年的“成人”与“自在”来说,如果我们追求一味的安逸自在,自由闲适,每个人都不去上学,都不去工作,都不去为了理想辛苦打拼,那么我们始终是那个无知的顽童,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崩溃。而正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有了必要的约束,必要的束缚,那些胡乱生长的生命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才有了向阳的决心和毅力,整个社会才变得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