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最有名的诗(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禅”,非要给出一个框框也就失去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佛心真意。

这短短二十个字,有人看到诗中有画,有人看到画中有诗,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雾后直指本心的禅意。诗人通过有、无的转换,悟透了“复照青苔上”的真我。

王维的哪一句诗让你记忆犹新

山居秋暝_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深山幽岭,清爽淡雅名诗。写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心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执首追求。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引人入胜,心身俱静。

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比其他送别诗妙在哪里

王维有三首《送别》诗,其中两首都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如果是20字的,那便是王维的五绝《山中送别/送别》,该诗是送别诗中非常特殊的一首,也是他三首《送别》诗中写法最特别的一首,简短的诗句描绘出了极深的韵味,因此成为了传颂千古的佳作。

王维非常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组织素材,并将之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但往往却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这首《山中送别》诗,便是这样一首佳作。诗曰:

送别/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小注:“明年”也作“年年”。

一般人写送别,都是从“送”开始写起,重点描写送别时的场景,但是王维这首诗,却独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他说“山中相送罢”,一开头就告诉大家,送别已经完成了,送行时的场景、惜别的依依不舍,全都不让你“见到”。

接着,词人又直接将时间带到了傍晚时分,“日暮掩柴扉”,诗人在时间上的跳跃,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要知道,送别之后的那段时间,才是最为难熬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终于不用眺望远行的道路了,诗人赶紧去关上了大门,这个关门的举动,也在黄昏落日中,显得有些孤独和寂寥,试想,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去忍受呢?

可是,词人并没有直接写长夜难熬,内心伤感,只是在末尾两句,淡淡地发出了一个问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因游子远归、满目春草而倍加伤感,王维此处,无疑是化用了《楚辞》中的诗句来表现自己送别后的失落感,但是,他以这样一个悬念结尾,却又带给人无限余味,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全都让读者自己去品送别后的滋味。

如果说诗人从送别写到掩柴扉都是平静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那么最后的这个问句,就赋予了极深的离别之感,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未来一年甚至数年,诗人都要为这离别而叹息,足见其真挚深厚的感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语浅而情深,含蓄中透着浓情,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诗人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不直接写离别场景,而是希望能够别后重聚,这是一般送别诗中想不到的地方。王维不写离别之景,却句句都有惜别之情,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额外再说一下,王维另一首选入《唐诗三百首》的《送别》是一首五古,也相当有韵味,诗曰: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