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端砚的来历故事(关于端砚的传说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关于端砚的传说有哪些

端砚之所以为历代文人所喜爱,除了它具有许多天然特点外,还在于制砚艺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些艺人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在砚石上雕刻了山水人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梅兰菊竹等图像,争奇半胜,变化万千,将端砚的实用和欣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精美手工艺品。

由于端砚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所以有关的美丽传说也特别多。先来看一个端砚创始人的传说。

谁是端砚的创始人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端砚的故乡,老石工们从先辈口里听说,制作第一个端砚的人是一位顾氏的妇女。

这位顾氏是肇庆黄岗村人,据高要县志记载,黄岗村的农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开山采石的传统。那里的雕石艺人手艺之高,在岭南地区是有名的,许多石狮子、石碑和石柱都出自他们之手。

顾氏的父亲是个技艺很高的石匠,顾氏从小就十分喜爱刻石,他父亲很疼爱她,经常用白石雕成小玩具供她玩耍。到了20多岁,顾氏跟着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

有一次顾氏随她的父亲上山采石,发现一种紫色的石头,感到很有趣,便把它凿成方块状、周围刻上花纹,做成砚台。当她用这个砚台磨墨的时候,感觉发墨非常快,她就把这个新发现告诉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很高兴,连忙拿给同伴看。

后来,村里的男石工们在顾氏捡得紫石的那个地方,找到了石的矿藏,开始制作砚台在市面上上出售。于是端砚也就慢慢的成了本地的特产。

可惜史书没有把这个妇女的发现记载下来,而只在民间流传,直到现在,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中国古代妇女对中国古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端砚一开始出现,并没有很快出名,而是经过了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唐代的书生,为端砚的成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再来看这个书生的故事。

唐代贞观时年间,有一年一位广东的举子上京应试,当时京城西安正值大雪纷飞。考试那一天,那位举子带着端砚进了考场,因天寒地冻,手脚都有些麻木了。

考试开始了,考生在考场里都在紧张的磨墨,但刚磨好,正蘸墨挥笔之际,墨汁却冻结成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

监考官见状也搔首摇头,爱莫能助。就在这时,一个监考官却像发现奇迹似的,站在广东那位举子面前,只见他按笔疾书,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还油润生辉。

监考官越看越感到惊奇,考试刚结束,他马上从这个考生手里将砚拿出过来,左看右看,并亲自蘸墨挥笔,写出来的字,墨迹鲜艳夺目,监考官爱不释手。

后来从举子的口中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他于是将此砚视为奇宝,并立即启奏皇上。后来皇帝看过了,又试用了,果然不错,顿时心血来潮,把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也就名扬天下了。

包拯掷砚的故事是什么

  • 闻名遐迩的“文房四宝”之一端砚就产自肇庆。端砚已有135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唐朝时候,端砚就闻名全国了。宋代时,端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 包拯到任后,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数倍!包拯于是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包拯令出必行,历年来为制砚不堪其苦的砚工们和老百姓的愁眉终于得以舒展了。

  • 包拯在肇庆知端州三年,政绩彪炳,深得民心。端州人民在城内建包公祠纪念他,在鼎湖区砚洲岛建包公庙奉祀他。他在端州任内写有一首言志诗,刻藏于包公祠内。诗曰:“清心为治本,有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食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 其意是:廉洁奉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严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终究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刚毅正直坚贞不屈,像钢铁那样直而不钩。要粮仓充实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开荒修渠扩耕地,让狐兔无处而发愁。历代圣哲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训示,我决不会给后人留下愧与羞!

  • 包拯在端州确实做到了两袖清风。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 相传包拯离开端州的那天,当船行至西江羚羊峡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满天,波浪翻滚,船只不能前行,包公大惊,立即命随从仔细搜查船舱,看是否有非分之物。随从知道包拯的脾气,赶忙拿出一块用黄布包着的东西,战战兢兢地双手送到包拯的面前,说是肇庆市父老临别时赠送以表心意的,包拯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方雕刻精致的端溪名砚。他虽然十分喜爱,但心想:这是端州人民的宝贝,我不能带走。于是二话没说便把它扔进汹涌澎湃的西江。

  • 说也惊奇,江面立即风平浪静,阳光普照。在包拯掷砚的地方,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绿洲,后人称它为“砚洲”。

关于端砚有怎样的美丽传说

由于端砚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所以有关的美丽传说也特别多。关于端砚的创始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端砚的故乡,老石工们从先辈口里听说,制作第一个端砚的人是一位顾氏的妇女。这位顾氏是肇庆黄岗村人,据高要县志记载,黄岗村的农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开山采石的传统。那里的雕石艺人手艺之高,在岭南地区是有名的,许多石狮子、石碑和石柱都出自他们之手。顾氏的父亲是个技艺很高的石匠,顾氏从小就十分喜爱刻石,他父亲很疼爱她,常用白石雕成玩具供她玩耍。20多岁时,顾氏跟着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有一次,顾氏随她的父亲上山采石,发现一种紫色的石头,她感到很有趣,于是便把它凿成方块状,周围刻上花纹,做成砚台。当顾氏用这个砚台磨墨的时候,感觉发墨非常快,她就把这个新发现告诉了父亲。父亲很高兴,他连忙拿给同伴看。后来,村里的男石工们在顾氏捡得紫石的那个地方,找到了石的矿藏,开始制作砚台,在市面上出售。于是端砚也就慢慢就成了本地的特产。

可惜史书没有把这个妇女的发现记载下来,只在民间流传。直到后来,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国这位古代妇女对古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哪些有关端砚的故事

米芾爱砚
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他做书学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
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
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麻子坑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端州有个石工叫陈麻子,他不仅有采石的专长,还喜欢打猎。
有一次,陈麻子在德岩采石,突然在树丛中发现一只野兔,陈见甚喜,急起追之,野兔向一堆野草灌木丛中窜去。陈麻子拨开树丛,发现里面有一个水洞,野兔究竟哪去了?陈麻子跳下洞中,水浸到胸部。他感到很奇怪,心想难道兔子会潜到水里?
他为了弄清洞内情况,便把伙伴们叫来,齐心合力,花了20多天时间将洞水汲干,发现洞中的石同宣德岩的砚石很相似,不仅石质幼嫩,而且一块小小石璞便有石眼五颗之多。他们马上将此石雕刻成砚,并命名为“五星砚”。
这方砚台,论石质仅次于水岩、坑仔岩砚石,而高于其它各岩。因这里是陈麻子发现的,于是称此岩为“麻子坑”。从此,麻子坑以石质优良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