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儒家文化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出几句你所知道的名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儒家文化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出几句你所知道的名言

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重要部分,经典的四书五经就是儒家文化。并以孔子的思想作为代表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内圣之道,也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之道。主张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在这个自我道德修养方面,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永恒的精神价值。

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之仁也!”

孔子这一儒家思想,更是突出“仁”,以仁爱来化除自身意识的私欲,达到社会和谐。

有仁爱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果不能与万物为一体,就不会忘掉自己的私欲。如果能达到恢复仁的整体,天下都归到人的仁中,天下都归同一个仁,人们的仁自然也在其中。又如在世无怨,在家无怨,也是自己无怨,既不怨天,也不怨人。大家都没有怨恨,人自然也乐在其中,是多么好的人生境界。

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有礼又如何?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有乐又如何?”作兴礼乐,每个人必须具备应有的品德。而且要念念不忘仁爱之心,才能得到应有的真正快乐!

总之,当今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民间的礼仪貌节中还有一席之地,这足以说明儒家思想文化,有些正能量的乡俗规矩,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儒家追求的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能否适应当代社会

谢邀答题,谢谢!

不否认儒家的追求是高尚的,譬如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等,无非是人间大爱,世界大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主题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所以说,儒学传承千年,自然有它可以继承的精华。一棍子打死,不可取。

但是,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需要,虽有精华,但更多的是糟粕。

儒学的缺点是,有论点,但缺乏论据,而且很多论点似是而非,很多论据又空洞无物。仅仅灌输说教无法令人信服。仅举一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论据呢?从三纲到五常演变成“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请问哪个做父亲的吃饱撑的“要子亡”?扯淡吧?

新时代,新思想,建议传统文化以王阳明的“心学”为继承,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新的文化理论,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谨此,言止。谢谢!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

谢谢邀请。 简单讲不外几个方面:“克己复礼”,前边礼制不能改变。;“礼、仪、仁、智、信”,诚信、品德、礼仪致上;“三纲五常”,君君、臣臣、普通百姓等级观念特点显著;“中庸”为主线,不走极端,同时以“礼、义、仁、德”得为幌子,反对暴力革命。

中国历来讲儒家思想,儒家是什么

謝邀!

从古人所造的“人需为儒”一字,我们应该就明白究竟什么是儒家、什么是儒家思想了。

用清人刘一眀的话来概括、来区分就是:“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

儒家倡导的“执两用中于民”,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

这里的“执左右”应该就是“八九不离十”之义。

那么“中”又是什么?

“中”就是凡事适当、适度、适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由于“中”即十字坐标的原点、源点、中点,且“中”乃数学上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概念,又自然地被古人赋予了物质(东西)水平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精神(境界)垂直轴“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的文化秉性,从而成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已,永远也割不断的文化基因和泯不灭的文化情怀。

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是怎样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有何意义

儒家思想,是孔子一生的致力目标。其精髓在于一个“仁”字,一方面,孔子提倡以仁爱为本,反对苛征暴敛。另一方面,又主张“君重民轻”的核心思想。这在某种程度来看,是相违背的。造成孔子的儒家思想内部相悖的原因,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是吸取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代的封建文化。对于“君权神授”的理论,孔子一直是持支持的观点。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是受着当时封建朝代的限制。但在大范围来讲,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诞生与发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识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姓心中,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儒家思想是怎样诞生的?

儒家思想的诞生,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春秋初期的礼乐崩坏,就是孔子儒家思想诞生的导火索。谈春秋战国之前,要先说一下周朝的覆灭。周武王依据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纣王无道为由,起兵推翻了殷商,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就是西周。西周政权初期稳固,但是由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大力提倡,为周朝覆灭埋下了很严重的弊端。终于在东周末期,由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导致各路诸侯四起,严重地威胁到了周天子的地位。在东周末期到春秋初期这段时间,周天子可以说是个傀儡皇帝,政权被各路诸侯所分割。最严重的时候,出现了一百多路群雄割据的诸侯。

东周时代就此覆灭,带来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论语季氏》中记载: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朝时期的礼乐与文化,其实是可以混淆的。由于周王朝覆灭,直接导致了礼乐崩坏,而这种现象,却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持续影响。礼乐崩坏,直接导致原本存于周王朝的文化与制度,随着人才流失,而散播在了民间。在春秋时期之前,大量书籍文化,是只在宫廷之中保存,平民百姓没机会读书写字。而礼乐崩坏,导致了大量文化流进民间,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埋下了伏笔,儒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学说独立的情况下,慢慢诞生的。

周朝覆灭,各路诸侯纷纷自封为一放首领,以各个小国为其属地。并且广纳人才,礼贤下士。加上由于战乱,井田制实现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大幅度转变,更加刺激了贵族势力与平民百姓之间的斗争。孔子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并对新思想产生了萌发。儒家思想,就是这些因素影响下,一步一步成为了当时的独立学说。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对人才的礼遇,导致导致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当时有名的学说,主要以孔子的儒家、韩非子的法家、墨子的墨家和邹衍的阴阳家为主。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受百姓推崇的。

儒家思想自诞生初期,呈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孔子的学说,在百姓之间,得到了很大的呼应,却不被各国君主所接纳。原因就是,孔子提出的君臣关系,与当时的大环境相差太多,君主难以接受。孔子虽然认为君贵民轻,却也提出了另一种“人人平等”的理论。孔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论语》中记载: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种平等的理论,不被当时的各地统治者所接纳。因此,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的初潮,只是得到了散播,发展却十分受限。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改革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反差。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从军事来讲,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的确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成立秦朝之后,却为了实现政权的专制,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施行“焚书坑儒”。《战国策》中记载: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由于秦始皇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来稳固秦朝的政权。儒家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压。一时之间,各种儒家学说风声鹤唳,记载家理论的书,也大多被损失殆尽。儒家思想的传播,在秦朝时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