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这首诗中,“两小童”之所以打伞,是因为他们把伞当作了什么?《舟过安仁》对于孩子们张伞的行为,诗人是怎样的态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舟过安仁这首诗中,“两小童”之所以打伞,是因为他们把伞当作了什么

他们把两孩童当成了伞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白话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对于孩子们张伞的行为,诗人是怎样的态度

我曾经把雨伞打开,从高处往下跳,试图让其发挥降落伞作用,换来的却是伞面外翻,屁股生疼。当我在后来看到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不由地感慨了一下,南宋时期雨伞的质量那是嘎嘎地好啊。

言归正传。《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儿童天真童稚品性,来点化诗境的典型作品之一,展现了他对小孩子举止从不理解到恍然大悟的过程,很是形象生动。

一、诗的本意

杨万里在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乘舟路过安仁县(位于江西省,现改名为余江县)时,有感于两个孩子的聪慧和可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的怪生,是怪不得、想不到之意。使风,是借助风力,在诗中指两个孩童将撑开的伞当作船帆,借助风的力量,来让渔船向前行驶。

四句诗翻译过来就是:一艘细长的渔船上,两个小孩子收起长篙,停止划动船桨,只是稳稳地坐在船里。可船却仍旧在水面上划动,在尾部留下一层层涟漪。可天空中并没下雨,这两个孩子却高高撑着伞,细看,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住头部,而是为了借助风力,好让小船凭风前行!

二、杨万里的态度

杨万里在浩浩的大自然中,独独把目光聚焦到两个小孩子身上,来记述他们的稚气行为。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杨万里对小孩子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两个小孩在生活中所透出的可爱、聪明和机灵赞赏有加。

当然,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杨万里童心未泯,善于用孩子的视角来记录和描述眼前所见。

三、点化诗境的重要性

人们把杨万里称为一代诗宗,是因为他有一类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等特点,人们便以他的号来命名,把这类诗歌称之为“诚斋体”。

其实诚斋体的诗歌,很多都是借助孩子的稚态,来描写某种生活情态。比如杨万里同样在1192年所写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这样一份作品。特别是那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真正借助小孩子的情态,把一个春天写活了!

这就是点化诗境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或者一个特别的点位,让所描写的景象立体、生动、丰富起来,从而营造出美好、有趣的氛围,让人不在其中便能体味所写内容的美好和意趣。

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全文意思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

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简析: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作者介绍一: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作者介绍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诚斋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