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的诗意(于谦的《石灰吟》,诗意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于谦的《石灰吟》,诗意是什么

  一、《石灰吟》的诗意是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作品简介:《石灰吟》一般认为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3、作者简介:   一般认为《石灰吟》的作者为明代的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作者还存在争议,姚广孝和袁崇焕 都在争议之中,有待专家考证。

石灰吟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完全不惧怕,只要把清白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上。

诗人通过对石灰经过千万次的撞击和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描写,赞扬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精神,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的思想感情。予人玫瑰之手, 经久犹有余香, 如果对你有帮助。

石灰吟的诗意

《石灰吟》诗意为:

作者以石灰自比,讲述了石灰历经磨难依旧保持清白,表达了自己像石灰一样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爱国思想和坚守清白高洁情操的决心。

全诗原文如下: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石灰吟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多次锤击、击打,才能从山上开凿出来。它把熊熊大火的焚烧看成是常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需要把一身清白、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的首联“千锤万凿出深山”和颔联“烈火焚烧若等闲”都是涌来形容开采石灰石的艰难不易,既要经历捶打,又要 经历火烧。颈联”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身碎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体现了它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尾联“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直抒胸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拓展资料:

于谦,杭州人,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这诗成为他一生为人的写照。因于谦少上上吴山读书,至今吴山上尚有“于街”之称。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案昭雪,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巷亦名祠堂巷。如今,故居的忠肃堂、思贤庭、古井已照原貌修缮一新,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原有的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亦一并展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