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曾参与逼宫,唐玄宗为何信任依旧?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马嵬驿兵变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曾参与逼宫,唐玄宗为何信任依旧

首先,陈玄礼在早年李隆基剪除韦后和安乐公主等政治势力,拥立其父李旦复位时,立有大功。玄宗即位后,陈玄礼深受信任负责守卫宫禁。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但到了天宝年间,则安于享乐、宠信奸佞,终致引发“安史之乱”,不得以准备逃往四川躲避战乱。

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行至西出长安不久的马嵬驿时护卫兵士发生叛乱。乱兵在诛杀奸相杨国忠后,要求进而杀死玄宗宠爱的杨贵妃。

护军统领陈玄礼为形势所迫,进谏唐玄宗最终缢死了杨贵妃,陈玄礼或有逼宫之罪。但其后,陈玄礼安抚兵士保卫玄宗安全避入四川,仍有大功。

唐肃宗至德二年,失去皇权已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再回到长安,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陈玄礼护卫侍奉,皇家亲情寡淡,李隆基也无其它可信之人。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只有杀了杨贵妃,才能让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彻底决裂,把政变进行到底。

因为马嵬之变表面上是士兵自发哗变,实质却是太子李亨一党要趁势抢班夺权。

那么,参与政变的将士最担心的:就是政变半途而废、进行得不彻底,皇帝与太子又缓和了,然后士兵们反倒成了牺牲品。

所以,唯有把事做绝了,杀了杨贵妃这个唐玄宗最心爱的人,让皇帝与太子之间再无和解可能。

好处有二点:

(1):是把皇帝彻底得罪透,让李亨意识到玄宗的恨意,然后退无可退,一步走到底。

怎样让太子下定决心,绝不再回头。

这对于政变的参与者而言,这是无比重要的,绝不能让皇帝与太子间关系还有缓和的空间。

否则,舞刀弄枪的人,势必成为替罪羊。

(2):是让唐玄宗痛失心爱,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之下,方寸大乱,形象衰败,心力憔悴,亦再无权谋。

当皇帝的神秘感与不可侵犯的禁忌被打破后,皇帝就成了一个糟老头子。

这样,可加速三军将士的离心,并改旗易帜,集体投向太子。

杀杨贵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斩草除根的必要性。

禁卫军哗变士卒既然已又杀了杨贵妃的亲哥杨国忠,那么岂能还容杨贵妃活着。

而实际上连带被杀的又何止杨贵妃,杨氏举族满门男女老少,一个都不会留,都将被诛杀殆尽。这已经是由不得皇帝同意不同意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必须要将对手连根铲除,绝不能留下隐患,让他的子孙在多年后再有翻盘的机会。

下面再聊聊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斩草除根。

同样道理,在初唐玄武门之变时,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所有子女,也是不论长幼、统统诛杀。

当时李世民是心软了一下,想饶过了太子与齐王的后人。

但这下就像捅马蜂窝了,为什么?

因为天策府的文武将臣们无一例外,全都激烈反对,认为必须要斩草除根。

这帮人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冒着事败灭族的风险跟着秦王政变,图的什么?

图的就是从龙元勋,恩及后世子孙的富贵。

如果斩草不除根,若干年后,齐王、太子后裔们与李世民的子孙仍是一家人,一家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了。那么,玄武门操刀执枪的那群元勋的后代,肯定就要遭殃了!

所以,这事软不得,软了,房谋杜断,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就要与李世民离心了,那么大唐天下又要不稳了。

而杨贵妃必须死,也是这道理。如果任其活着陪在太上皇李隆基身边,那么唐肃宗李亨身边的人,就要惶恐不安了!

斩草不除根的后患无穷,可见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的教训。就因为没有诛杀诸武,使得参与政变者,最后没一个人有好下场。

神龙政变的结果,是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了李唐天下,终结了武周朝廷。

而政变的五大功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等,纷纷获封郡王。

事变功成后,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其时兵权在握的敬晖说:“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彻底铲除武氏残余势力,方可永绝后患,以安天下。”

敬晖问于张柬之提起,但迂腐的张柬之不同意,主张应将此事交由皇帝自决。

由此,薛季昶叹道:“我等日后已不知将死于何地也!”

之后,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再一次掌握了权力,那么当然要将刀子对准神龙政变的五大主谋了。

于是,五人先后遭遇了“先贬官流放,再途中被酷刑诛杀”的悲惨厄运。

【图片来自网络】

在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是否找了宫女当自己的替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马嵬之变前享尽人间恩荣。后宫因她,三千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李隆基更是陷入情网,不可自拔。霓裳羽衣舞,华清池,荔枝,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风月佳话。杨贵妃受宠后,杨氏一门鸡犬升天,她的姐妹被封为夫人,她的哥哥杨国忠登上了宰相之位。杨国忠位极人臣,借着李隆基的昏聩,祸国专权,一方面勾结权贵,营私肥己,一方面误国害民,每每都把灾情说成丰收,百姓苦不堪言。自此,唐朝吏治腐败,朝政紊乱,国库空虚。公元756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不久,潼关失守。长安无险可避,李隆基只得拖家带口,逃往蜀地。行至马嵬,大军裹足不前,兵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也被逼自缢而死,后葬至驿道西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这是《旧唐书》关于杨贵妃改葬的叙述。意思是太上皇李隆基从蜀地回来,令人将杨贵妃的安葬之地迁移。可是大臣们不同意,于是李隆基令人秘密将贵妃的墓迁移了。“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这个香囊也就成了老皇帝对贵妃唯一的念想之物。
后世很多野史却说杨贵妃没死,死的是一个顶替的宫女,杨贵妃后来跟着遣唐使逃到了日本。如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我们是相信正史还是野史呢?试想一下,当时兵变,为首的将军会放过这个"红颜祸水奸相之妹“吗?我认为是不会的,士兵们都对杨家恨之入骨了,杨国忠是被乱刀砍死的,杨贵妃没有身首异处就是万幸了,老皇帝自个都自身难保了,如果找替身被发现,那他就得和贵妃一起走了。
杨玉环是四大美人之一,后世文人墨客哀怜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于史不符,于理不合的事,就不要牵强附会太多啦。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为何还要按杨国忠的路线去四川逃难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叛军的路线是从范阳出发兵分两路,一路取山西向西进发,另一路由冀南渡过黄河,横扫河南,克洛阳,向潼关进逼。哥舒翰潼关兵败之后,对于唐玄宗来说,长安东面是叛军主力,西面是突厥领地,西南是吐蕃领地,西北是回纥领地,只有向南渡过秦岭入川一条路。而且这条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首先来说,四川是盆地,大部是山,有秦岭作为屏障,叛军进攻有一定难度。长安距离汉中很近,进川路线较为便利。自古以来秦岭就是最好的一道防线。从汉中直线距离与长安最近,长安一旦危急,由汉中入川是必然选择。

第二,马嵬坡之变后,大部分士兵仍愿意保护唐玄宗前往四川。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留住主持政务,决定与玄宗分兵,北上向回纥借兵平叛。玄宗继续入川,表明了叛军进攻的直接目标唐玄宗这个旗帜还在,而且短期不易攻取。太子李亨北上可以吸引叛军主力,迟滞叛军追击速度,把战场稳定在黄河流域。有利于日后收复长安、洛阳。

第三,李亨迅速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入川去往成都,可以转移叛军视线,使叛军的战略陷于混乱,为李亨与回纥合力平叛争取了时间。成都成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