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于”与“於”各自用法,你知道吗?君于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汉语中“于”与“於”各自用法,你知道吗

“于“,通“於“,同时与“乎“相通。

于(於、乎)是汉语中的介词。但是“于“和“於“虽相通,其在上古却不同音,作为介词,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

甲骨文中,只用“于“而不用“於“,先秦的一些古籍则是“于“、“於“并用。(祥可见《左传》、《荀子》等)

战国以后的古书,则多写为“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前边说到的“乎“字,它的上古音与“于“相近,但是,“乎“除了用于介词,(用法与“于“基本上一致)还经常作为语气词使用的。

“于“的用法,如下:

△表示处所和时间。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左传:郑伯克段於鄢》)

“项羽遂入,至於戏西。”(《史记:项羽本纪》)

“生乎我前。“(韩愈:《师说》)

这里,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到“、“从“等等。而且现代汉语中的书面用语至今仍一直沿用着。比如:我现在回答问题可以写成:“回答于头条的悟空问答“,“回答于5月14日“。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候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让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是动宾词组之后作为补语使用的,而这个,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是很少使用的。

△还有一种用法,是介绍对象。如:

“赵急,请救于齐。“(《史记:孙膑》)

这种用来介绍对象的“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指:对于)“。这种用法也是常常见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如:“加强个人防护有利于抵抗疫情“。

△还有一种用法是:比较。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表示比较的方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字和“乎“字,而很少用“于“。而且是表示比较,一般的只放在形容词谓语后边使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字。

△再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信乎天下,即“信于天下。“也就是“被天下信。“但是在古书中用“乎“来表示被动则是比较少见的。

介词,在汉语中是起联结作用的(另外一种叫作:连词,但是二者所起的联结作用不同)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是名词性词组的前边,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使用的,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

古代汉语的介词,除了“于“、“於“、“乎“,其它的还有:以、为、自、由、从、向、在、用、被“等等,因不在此问题,故未予作答。但是,这些介词的常见用法大部分都还保存在现代汉语里,并且做为日常用语也是经常使用的…

君于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怎么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jūn zǐ bó xué ér rì cān xǐng hū yǐ 

希望对你有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