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妈妈的礼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日前团贵州省委举办的“青数聚·中国青年大数据创新创业高峰云论坛”上,香港大学副教授胡晓分享了她和学生创建的线上博物馆。这名工科出身的学者一直希望,用技术手段成就对社会有用的事业。通过线上博物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了解,正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胡晓师生搭建的在线博物馆中,耗费大家精力最多的是“兰妈妈的礼物”苗绣博物馆。

缘起

兰原的母亲早早下海经商,她在走村串寨时发现,老的苗绣越来越少,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于是她花了20多年一件件收购,藏于家中。

70后兰原记得,他读小学时家里就堆着各种苗绣的衣服,他以为家家如此。直到几年前母亲过世,兰原才开始认真审视这些藏品。

苗绣有“人类服装活化石”之称,其中使用了人类共通的编织技法,还有世界各大洲的人们不约而同使用的图案。

文化的魅力

建设线上博物馆是一项烦琐的工作。

兰原的父亲挑出值得拍摄的衣服、配饰,讲解每件衣服的花纹、技法等特点,回忆它们的家乡。

摄影师整理完照片,兰原负责把无损格式的照片上传到网盘,一张照片几十兆,他有时得熬个通宵。

胡晓参与了敦煌研究院牵头的国家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化工作,这为她从头建设“兰妈妈的礼物”积累了经验。

胡晓希望把数字化技术教给学生,让他们应用到真实的项目中。课程结束后,每名学生需要提交一个VR博物馆、每个小组都要创建一个在线博物馆——VR技术适用于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址,以照片为主的在线博物馆则适合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晓上这门课以来,也感受到了文化的感召力:“文化遗产很美,又有历史和内涵,很容易被人喜欢”。有次上课,她邀请香港的敦煌之友协会副会长来做讲座,原本容纳150多人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在“兰妈妈的礼物”的诸多展品中,胡晓的助教、香港男生吴子当对包的印象很深,“有趣,独特,在香港很少见”。他觉得有些服装的花纹也很特别,“有大自然的元素,比如植物、动物的花纹,有种物我一体的感觉”。

但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他觉得值得。兰原说,就算让他重新选择,他还是会选择这样“不理性”。

好在,在香港大学的官网上,这些精美的服饰仍在。苗族绣衣、出嫁包等越来越少见的物品,在网站上迎接世界各地的访客;破线绣、皱绣、缩宝绣等鲜为人知的技法,也通过中英文解释为中外访客所知。

互相学习

在胡晓的课堂上,还有新博物馆源源不断地诞生。胡晓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文化遗产传播得更远,她也希望VR技术更加平民化。

在胡晓的课堂上,博物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

吴子当记得,疫情之前,同学的作业选题都集中在香港,比如香港的黄大仙庙、文武庙,以及各种儿童游戏、传统小吃。

吴子当记得,内地学生展示了都江堰等文化遗产。而在香港,“很多人只知道长城、故宫等内地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得益于这门课,“香港同学和内地同学可以互相学习”。

吴子当希望以后继续做文化推广工作,在这几年做助教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数字文化遗产的教育。

在上课过程中,吴子当和学生们讨论过一个话题:“文化遗产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全世界的?”这群年轻人的结论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产,是属于大家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