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古乐篇(《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是怎样记载的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是怎样记载的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是这样记载的:“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雍塞,凿龙门,降通渗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古文翻译 谁有“葛天氏之乐”的译文

译文

从前葛天氏时的乐舞,三个人手持牛尾,踏着步伐来歌咏八首歌。其中提到的八首歌曲中,《载民》是歌颂承天载民的土地;《玄鸟》是崇拜氏族的图腾; 一种寓意吉祥的黑色小鸟;《遂草木》祝愿茂盛的草木;《奋五谷》祈求五谷的丰收;《敬天常》歌颂上天的恩赐;《达帝功》歌颂上天的恩德;《依地德》歌颂大地的抚育;《总禽兽之极》祈祷上天多赐予鸟兽,使人民安居乐业。

原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了什么内容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吕氏春秋 古乐》中关于原是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是什么

我国先秦古籍《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鼓的典故之黄帝杀夔以其皮制鼓

“琎尝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太平广记》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属于八音中的“革”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广泛。

鼓之诞生黄帝杀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从文献记载看,鼓的产生,首推黄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传说。相传黄帝征服蚩尤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夔,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古时代神话奇兽,生于东海流波山,“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说起来实在有点可爱,可见上古时代人与自然之和谐。而以鳄鱼皮之坚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声闻五百里”,想必敲击起来也十分响亮。

古代制鼓离不开兽皮与陶土。鼓的产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渔猎生活有了剥皮与制陶的技艺。《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变而成。传说伊耆氏用草编成的鼓槌敲击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也是类似的土鼓。

鼓之应用狩猎、祭祀、军事等用途广泛

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据说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装饰;中间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尤其是军旅和宫廷、郊庙祀典的用鼓,已积累了许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农耕文化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将鼓纳入了儒家的礼制规范。据《周礼·地官》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六鼓,指分(音)鼓、雷鼓、路鼓、灵鼓、晋鼓、皋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可见,此时鼓已用作各种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分(音)鼓专门用于军事,据《说文》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

鼓之巅峰盛唐时代鼓类首次大汇合

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始终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杜明说,鼓是大俗大雅的乐器,不像钟始终高高在上,“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鼓的结构较简单,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杜明介绍说,中国鼓的品种非常多,建鼓、应鼓、杖鼓、腰鼓等都属汉唐以前的鼓,到了宋、元、明、清,鼓又有很大的演变与创新,加上留存于今天少数民族中的鼓群,真是不胜枚举。

唐朝对于中国各民族的大统一,在文化方面是非常开放的,各地少数民族鼓类随歌舞乐走向长安,加上中原民间的传统鼓类,形成了中国鼓类的第一次大汇合。清、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只鼓类就占了十五种之多,而且大都是新鼓种。

据记载,唐玄宗时期羯鼓风行一时,其状如漆桶,鼓腔以山桑木制作,下置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故又名两杖鼓。唐南卓《羯鼓录》中称其声焦杀鸣烈,名曰“汉震”。唐玄宗李隆基擅长羯鼓、并作了许多羯鼓曲,据说有《色俱腾》、《耀日光》等九十二支曲目。《太平广记》中曾记载,玄宗之侄汝阳王李琎,“姿容妍美”,精通音律,因而备受玄宗宠爱,“琎尝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可见其打鼓的功力高超。玄宗观后大喜,赐金器,并夸赞李琎“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坠也”,称其为神仙下凡。

鼓之地位众乐之指挥内涵深远

鼓是远古音乐的核心。古代乐舞开始先要击鼓,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就是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