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古代饕餮神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和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

《史记》与《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典籍,一个成书于汉代,一个成书于宋代。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下面我来说明两部史书的特点,对比有什么区别:

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至皇帝时代,下至汉朝初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历史发展。

全书共计130篇,合计52万字,内容分别为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五个部分。其中,记录帝王生活的本纪12篇,记录人物的列传70篇,记录诸侯世家的30篇,记录年代的表10篇,记录典章制度的书8篇。

《史记》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本纪、列传、世家、书、表的结构形式,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撰方法。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领域结合的编史方法。

3、忠于历史事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力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后世评价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初年,总共1362年历史。系统地记录了一千多年里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三万字,历经19年才完成。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史事,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产生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2、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王治乱、成败、安危的经验,作为历史的借鉴。

3、该书以史为鉴,为宋神宗所钦定。“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一代伟人身边就经常放着《资治通鉴》,是他常读之书。

三、《史记》与《资治通鉴》有哪些区别: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主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就是按时间先后,来记述重大历史事件。

2、著书的出发点不同。

《史记》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笔法。

《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目的是为皇帝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和参考,主要是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到五代结束。

4、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资治通鉴则不是。

5、《史记》是个人修史,没有国家背景。《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国家行为。

古代饕餮神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和依据

应该不存在。

饕餮是一种传说中的凶兽,一直是贪婪、吃货的代名词。

其实你要看关于最早的记载,饕餮还真不是这样的。比如《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狍鸮就是饕餮的别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形象就是“羊身人脸”,眼睛在“腋下”,还有老虎的牙齿。叫声像婴儿,会吃人。

所以按照这个记载,饕餮仅仅是一种吃人的怪兽,没说人家多贪婪。

到了《神异经·西南荒经》中,饕餮的形象更加清晰了: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

另外,《神异经·西荒经》中也有记载:

“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虽然描述上有差别,但是大概可以看出,饕餮是凶兽,但是还没有具体说它比较贪吃……

但是,后来饕餮就和蚩尤挂上钩了。根据传说,黄帝蚩尤一战,蚩尤被被黄帝所杀,他的首级落在地上,化成了饕餮。

由此演化而来的解释,一是蚩尤作为反面人物,用饕餮可以表现他的贪婪。二是后来黄帝认为蚩尤善战,所以把饕餮形象刻在青铜器上,用来震慑其他部落。

不管怎么说,饕餮开始变得贪婪了,而且由贪婪演化出了贪吃的形象。见到什么吃什么,甚至把自己也吃了,只剩下了头和嘴。

(电影中的饕餮形象)

从此,饕餮不仅贪婪,还彻底摆脱不掉贪吃的属性了。

现在著名的“饕餮纹”,多见于各种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而且在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也出现了“饕餮纹”。

难道那个时候人们就认识了“饕餮”?不是这样的,“饕餮纹”只是一种称呼,是宋朝人取得名字。至于它所表现的到底是不是饕餮,现在还没有定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饕餮纹的形象很多,各种动物的形象都有。所以,饕餮纹表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饕餮。

(饕餮纹)

后来的各类史料,对于饕餮的说法更多,所以到底饕餮是啥,没人说得清。

目前有一种关于饕餮的猜测,认为它有可能是一种早期的狼,因为从形象上比较接近(除了眼睛在腋下),而且狼比较贪,又能吃人。

不过这种说法仅仅是猜测,拿不出任何证据。看来,饕餮作为吃货的象征和代言人,恐怕还要继续很久呢。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第一、《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这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先生的伟大创举。司马迁之后,纪传体成为后世编撰史书的标准体例,我们熟知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就全部以纪传体的方式写成。

第二、《史记》记录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长,上起三皇五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总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史学名著。

第三、《史记》的文学性很强,描写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雄深峻洁,被唐宋八大家奉为古代的散文典范。《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人物传记,完全可以当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来读,故事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比如《史记》当中的《田单列传》记载的火牛阵、反间计等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对于《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评价最准确的,无疑是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

第四、《史记》因为记录的历史时间过长,原始史料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很多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无法找寻。因此,《史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神话传说充做史料来记载。

不管怎样,《史记》都达到了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目的,其内容丰富,叙事逻辑清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应该怎么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