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

六部有流传一个排序,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关于六部这个排序比较早的依据应该是,唐代杜佑所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汇编《通典》。

但是从地位来说,其实是平级的,没有先后区别的。

这里面我们要理清楚一个概念,这几个部是从属于尚书省的职能部门,而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决策部门一般是和尚书省统称三省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三个省最早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政策文件的研究和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的顾问和传达,而尚书省负责执行。

在中国的官僚系统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执行程度和效率,从唐宋开始,就开始尝试由中央决策机构的成员来兼任六部尚书,这样来保证政策的执行效率。而其中吏部掌管官员升迁问题,成为官僚系统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在历史上也往往多由第一宰相兼任。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代隆庆三年的内阁首辅其实是李春芳,但因为皇帝比较信任高拱,高拱以内阁次辅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在权力上就全面压过了李春芳。但论地位先后,却是李春芳在前的。

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无数辛勤的劳动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辉煌的文明成果。不过,庞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也显而易见的导致了管理的困难,我国古代的帝王,许多都因堆积如山的大量政务而心力交瘁。其中,有些君主干脆把政务全权交给大臣或宦官来处理,这就导致了皇权被侵犯,乱世往往由此开启。

除了上述那种自暴自弃的君主,还有许多主动谋求解决之道的帝王,如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废相之苦的明成祖朱棣,便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顾问机构。不过,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或许更加著名。其中,“六部”的每个部门最高长官被称为“尚书”。关于尚书的职能,历朝历代各有变迁,兵部尚书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

其实,早在三省六部制被设立的三百多年之前,“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尚书”便被三国时的曹魏所设置。所谓的“五兵”,指的是“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这五类兵种涵盖了领兵作战的所有兵士,所以掌管这五种军队,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最高军事权。

隋唐时期,随着六部中兵部的设置,“五兵尚书”一职成为历史。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换句话说,兵部便是掌管所有行军作战、将领选拔相关的事务,而它的最高长官自然就是实际的管理者。

到了明朝,随着丞相制度废除、内阁只能起辅助作用,兵部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据《大明会典》记载,原本正三品的兵部尚书跃升为正二品,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样曾经的荣誉官职平起平坐。在权力运用上,兵部尚书不但能够管理军队事务,还能够就对外战略方针提出极具话语权的意见,民族英雄于谦便是其中的代表。

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后金铸造出红衣大炮,开启了自主铸造火器的历程,也是这一年,后金内部召开会议,就官制的设定问题进行了商议,并最终决定仿照汉制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由贝勒执掌各部事务,不过,后金各部的长官并不叫“尚书”、“侍郎”,而是“承政”和“参政”。

顺治元年(1644),这一年先是明朝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攻灭,再是多尔衮率清兵攻入北京,后来顺治帝迁都北京,短短数月,风云数次变幻。也是在这一年,顺治帝停止以贝勒管理各部事务,又将各部长官名改为尚书、侍郎,以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此外,清朝的兵部尚书品级又升为从一品,地位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顺治五年(1648),清廷开始起用汉人当尚书,为了加强控制,清朝采取满汉尚书各一人,共同管理六部的制度,不过,实际上权力还是由满尚书行使。直至雍正元年(1723),汉尚书才总算在朝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组为陆军部,兵部尚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古代兵部尚书有权利调动全国兵马吗

古代共分为六部,每个部门设置尚书一人,为最高长官。明朝时尚书品级为二品,清朝时为从一品。六部之中名义地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但因为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吏选拔任用,所以实际上实权最大的是吏部尚书,各级官员见了吏部尚书甚至要叫一声天官老爷。

到了兵部权力就相对较少了,至于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兵部尚书根本就没有。其原因就在于明朝有内阁和清朝有军机处。

明朝时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所以也在蚕食了六部的权力。就连吏部四品以上官员的任选也要通过内阁,其余五部的权力更是大部分落于内阁之手。

兵部的权力也不例外,兵部尚书作为文官,没有军队的统领权,而军队的调动权是由内阁决议,皇帝批准。比如明朝为抗击北方鞑靼人入侵调动军队,由兵部拟定,然后送至内阁,内阁决议之后由皇帝批准。

到了清朝时,虽然军机处代替明朝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但是兵部权力依然没有变化,而且设置了满汉两名尚书,所以兵部尚书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各地的督抚大臣因为要管理当地的军队,所以经常加衔兵部尚书,所以全国各地有十几名兵部尚书。权力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兵部尚书多为军队辅助,管理军队成员的记功升迁、发放饷银、运输粮草、拟定战略等等。

实际来说,军队是皇帝的命根子,最重要的就是统领权和调动权,而军队的统领权交给了军队的将军,那么调动权一定得由皇帝本人实际掌控,兵部只能是辅助皇帝。

关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在上中学时就学过于谦的两首诗,通过这两首诗都可以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首诗吟咏的事物放在一起,给我的感觉就是于谦大概是个矿工出身。这两样东西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出身荒野;二是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三是受尽磨难,化成灰烬最后归于无形。而且一黑一白,非常纯粹耀眼。

这都象说于谦自己一样,出身贫寒心思纯洁,功勋卓越,非黑即白,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最后被政敌算计,死于非命。

我最想对于谦说:你歌颂的这两样东西都不吉利,算一语成谶,如果有来生,希望咏点别的吧。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严格说来,清朝只有两个兵部尚书,一满一汉。

清朝在内阁之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分设尚书和左右侍郎,而且都是满汉双配,即尚书一满一汉,官阶为从一品:左右侍郎各一满一汉,官阶为正二品。

由于清朝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对汉族官吏多少有提防心态。满汉兵部尚书虽说都是从一品,但真正掌权的应该是满员,汉员主要负责执行层面的事情。

除此之外,清廷在地方设总督作为地方军政主官,管辖一至三省民政和军事。总督为正二品,虽然是文官,但在其辖区内不光管民政,亦兼管军事。

而为了能够在特定时刻节制辖区内驻防的绿营兵,清廷规定地方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