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会让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周新书风向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 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社科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作者:大卫·埃德蒙兹

展开全文

译者:许振旭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1月

推荐指数: ★ ★ ★ ★ ★

推荐人:袁春希

大萧条、纳粹即将上台、排犹浪潮此起彼伏……历史的阴霾笼罩在上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人们昔日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包容与奥匈帝国所代表普世性的理想,在战火和民粹主义中彻底毁灭,美好年代一去不返。但是,却有这样一群人在这个昔日的梦想彻底沦为地狱之前,希望用哲学和科学的语言将旧世界一扫而空,并且坚信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哲学是所有不公不义与生俱来的敌人。这群人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激情与清晰性荡涤了西方哲学的传统,他们的知识遗产改变了后来的人们看待科学与哲学的方式,他们幽默与痛苦,颓唐与希望使得二十世纪中欧世界残酷的历史,多了一抹会心一笑般的亮色。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就是记录了这样一群人的故事——石里克、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艾耶尔、卡尔·波普尔……在黑夜即将彻底降临之前,他们曾经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启迪这个世界所有的心灵——知识需要被所有人检验,他们要提供一种简洁易懂的渠道。因为他们坚信逻辑和理性,足以使得所有煽动、狂热与被包装的“天才”原形毕露。和他们的前辈马勒、施尼茨勒、克里姆特一样,他们试图解释那个美好的年代因何而覆灭,维也纳的咖啡馆与环城大道中埋葬的是无数焦灼的心灵。有人选择的是哲学、艺术和写作,有人选择的是哲学和逻辑。直到这一切被彻底终结……

那个世界终究不会再回来,随着纳粹上台,山河鼎革,花果飘零。然而那个世界的碎片和遗产依旧在闪耀。逻辑经验主义和语言哲学开始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而他们却在怀缅曾经的美好时光中,慢慢凋谢。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伤感、却不时带给你苦涩微笑的故事,然后合上书之后,也许你会发现他们的命运似乎在今天另一群人中上演。

非虚构

《同意》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译者:李溪月

版本: 新经典文化 | 文汇出版社

2023年2月

推荐指数:★★ ★ ★ ★

推荐人:青青子

“如果说成年人和不满十五岁的未成年发生性关系是不合法的,那为什么当它发生在精英阶层的某个代表——摄影师、作家、导演、画家——身上时却可以被宽容呢?”

2020年,47岁的法国出版人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同意》。在这本书里,斯普林格拉讲述了一桩长达多年的性侵害经历。14岁那年,她在母亲参与的一次文学圈聚会中认识了49岁的法国作家加布里埃尔·马茨涅夫。马茨涅夫是圈内有名的“恋童癖”作家,不仅毫不避忌地将这些经历写进小说,更是早在1977年就在《世界报》上匿名发表了恋童非罪化的公开信,还获得了包括吉尔·德勒兹、罗兰·巴特等知名知识分子在内的联名支持。在那场聚会之后,马茨涅夫诱骗这位未成年女性进入了一段长达2年的虐待关系中,哪怕在结束之后,仍无所顾忌地以她为蓝本创作小说,名利双收。

“在那之后,我似乎经历了很多种不一样的,支离破碎的生活,你很难找到它们之间哪怕一丝的联系。我不停地尝试重塑自我,就像人们告诉我的那样。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并不太成功,我的精神创伤依旧显著。”直到多年后,斯普林格拉才重新拾回自己的生活与写作。

阅读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同样是以文学之名,李国华对房思琪的一次次侵犯不再只是身体的、精神的侵犯,更是语言的剥夺。于是,房思琪说“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而斯普林格拉“以自身为代价换来一个道理——书籍可以成一个囚禁他声称所爱之人的陷阱”。

同样的,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斯普林格拉对于“同意”的诘问,直指一个时代对艺术、对性解放的盲信。有一个让我初读感到震惊的细节:在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斯普林格拉向哲学家埃米尔·齐奥朗求助。齐奥朗不仅知道两人的关系,也被马茨涅夫视为精神导师。在还未听完当事人的讲述之时,齐奥朗就语气严肃地打断了她——“G是一个艺术家,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如果你爱他,就应该接受他的一切……他选择了你便已经是你极大的殊荣……”当她再次表达“但是埃米尔,他一直在对我撒谎”,齐奥朗却说“谎言是文学的一部分,我亲爱的朋友!难道你不知道吗?”

《同意》出版之后,巴黎检察院即刻对马茨涅夫展开调查。这本书也推动了法国的性同意立法。放下这本书,我想起那句老话:痛苦无需和解,写作是我们夺回自己的武器。

历史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第3卷,民间社会》

作者:杰伊·温特

译者:王本涛 等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3年2月

推荐指数: ★ ★ ★ ★ ★

推荐人:罗东

翻开这本书的首页,在纸上铺开的是一张黑衣服照片,其图说介绍此为1914年的一种“遗孀礼服”,除了黑再无其他色彩。在命名为“一战”的那场血腥战争开战之初,伤亡尤其触目惊心,有关士兵死亡(其实有时是以“在战场失踪”的说法传来)的消息不断传到后线,经过破败的街道、村庄、工厂,再进入残缺不全的家庭。悲悼活动也为此紧张而匆忙地进行。这张照片也提醒着人们,战争的展开是多层面的。无论是战前动员还是进行中的前线、后线,抑或战后诸多纪念活动,都是如此。

这本书是《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第3卷“民间社会”。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战争撕裂了家庭,若是对战争史有些涉猎会了解到,国家(state)通过对成年男性的动员和征用,将传统家庭的秩序彻底打破,性别分工和福利分配被重组,国家成为唯一有效的组织者,家庭名存实亡。而假如将目光投向战争的更多层次,就会发现战争中“家庭”的多样性。书信即是一例,士兵通过和家人的书信往来保卫家庭事务。出生在精英家庭的士兵,和后线的父亲谈起马匹;来自乡村农民家庭的士兵,向留守在家乡土地上的妻子交谈庄稼种植的技术和时间。士兵和家人沟通的内容和情绪,除了家庭生活不同产生的不同,反倒与士兵本人是来自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极少有士兵会向家人讲起战场上的血腥残酷之事,仿佛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需要出远门的劳动,不久后必会回到家中,叫家人别担心。

如果我们继续把这卷本读下去,在其他收录的篇章又会看到,在战争结束的1918年之后,士兵的这种“不诉说”其实并没有阻挡战争悲剧向家庭蔓延,如被子弹射伤的伤口,模糊残缺,让人不忍直视,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因为“偶然瞥见”而从童年起就继承了悲痛情绪,充满不解,重则遭受心理创伤。这等伤害可能延续两代人甚至更多。再读下去,还会在另一些篇章读到关于伤残的其他故事,如患有心理疾病的士兵也遭受了某些污名。

确实,就像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论说的“弱者的武器”,“装疯卖傻”一直是人们在战争年代用来逃避被征用的策略,在“一战”中,自然也不乏这类例子和故事。由此,假如有复员士兵声称因为狂轰滥炸和血腥残忍的场面而患上了心理创伤,可能被质疑。有人确实在使用策略,而有人却的确承受着痛苦,两种情形孰真孰假?最重要的还是战争导致了悲剧这个事实。而这个悲剧在“民间社会”无限蔓延。

惊讶的是,在读的过程中会偶然看到某个令人熟悉的名字,如“埃米尔·涂尔干”,这位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者之一的大学者,在丧子和学生伤亡的重重打击中无法恢复。这些名字,和无数个无名的人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有时,这些熟悉的名字反而会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战争的伤害者无处不在。

整卷本虽收录的是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不过不同文章之间常有一些“索引”,例如在讲述书信和孩子时提醒某章某篇有专门论述,在讲述伤残时提醒在某章某篇论述“弹震症”。这种做法在多个作者的文集中并不常见。可猜测,应是编者和作者在文章完成后另加的补充修改工作。另,末尾附有“文献评论”,为每个篇章的主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相当于缩减版的“文献综述”了。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另有两卷本,分别是“国家”和“全球战争”。

生活

《中国淮扬菜志》

作者: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版本:凤凰出版社

2022年12月

推荐指数:★★ ★ ★ ☆

推荐人:安也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