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你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你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话

圣贤是指圣人和贤人,圣君和贤臣。圣贤之名是后世对前代贤达的称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也是一个不得志文人。今天我们尊李白为诗圣。圣贤的寂寞与他们不幸遭遇连在一起的。文王拘而作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孙膑刑著孙子兵法,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些圣贤无不有着艰难的经历和寂寞。只有在遇到挫折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只有直面挫折且积极应对,才能成就伟业。挫折是难免的,但只有伟人才能战胜挫折。即使是圣贤,挫折也在所难免,人生真是一段痛苦不堪的历程。要想成就梦想,做出贡献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才能成功。

如何理解李白的这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并且作答:

古人写诗讲究诗的语言手法以及诗的意象和隐喻,要真正的读懂诗人写的诗不仅要看懂诗人写诗文字的具象,也要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诗人的境遇。诗人写这首诗的初衷显然不是教唆我们喝酒,后半句的意思也不是只有爱饮酒的人才能青史留名。

这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出自李白写的《将进酒·君不见》一诗,它的前后几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整首诗内容大多是饮酒放歌之事,诗人主要是借酒消愁,抒发自己愤激的情绪。诗人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怀才不遇的一种情绪。

这里李白有把自己比作是那酒,圣贤即所谓的好酒就是他自己,好酒只有遇见懂得品鉴它的人才能被世人所知,如果没有也只能跟众多平平无奇的酒一样孤零零的拦在酒窖里。这样的解释很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看似有劝大家别辜负了美酒要放开了喝,实际上也是说自己是经世之才,也是一杯美酒希望也有人能喝懂他,挖掘他。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孤独吗

李白畅游诗海,心胸宽阔,随意挥洒诗情,是最欢快浪漫的诗人,他不但不孤独且享受着游历名山大川的愉悦和吟诗抒怀的享乐。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扩展资料

情感表达: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诗人: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为什么古来圣贤多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来源于李白的《将近酒》,为什么感叹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都自视甚高,满腹经纶,自认为自己才华横溢,不被人理解!所有的梦想无法实现,雄才大略得不到重视。这种寂寞是一种悲伤,一种无人理解的悲伤,即使是站在人群里,也会感到万分无助和远离人群的心态!像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白才高八斗,财气冲天,一生却郁郁不得志,一生不得以重用。和李白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情商不高,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但是也和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优秀的人都不羡慕繁华,他们都孤独,寂寞,如果想要摆脱这种寂寞就要世俗化,放弃自己的奇谈怪论,放弃自己的清高,追求世俗的名利。但是他们做不到!人类的很多文明创作,都是在孤独寂寞中发明的,自贡曰:“何为其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诗经》里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有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难道就不能既做学问又不寂寞吗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里的“寂寞”在读书君看来,有多层含义,不单指我们常人所理解的那种远离人群的孤寂,更是生前无人相知、身后可能无名的冷清,当然,也是说这话的人的托寓。

第一层含义很好理解,第二层可以对照着下句来看:“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两句出自李白《将进酒》。

前句说圣贤寂寞,后句说饮者留名,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冷落寂寞的,只有喝酒的人能留下姓名。“寂寞”与“留名”相对,更能衬托出此重含义。

在儒学价值体系中,生命的境界被分为五种: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指的就是圣人与贤人,这个分级是非常高的,一般人境界根本达不到,只有品德非常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才能达到。

他们就像活在金字塔顶端的那少数人,思想境界极高,普通人难以企及。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说圣贤都寂寞?

一则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忍耐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样的人内心应是极度沉静与安宁的。

二则当他们走到这样的高度,其思想、言语、行为很可能已超当世之人的理解范畴了,所以难免会让人感觉有高处不胜寒的高手寂寞之感。

三则“圣贤寂寞”只是李白在此诗中的托寓,是李白的主观观感,同时也是为诗意所服务的。在这里,李白首先要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大家要及时行乐,不要让“金樽空对月”,所以才把圣贤搬出来一用。其次也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做圣贤难,不如喝吧。

再看李白在他的《月下独酌》其二里写道: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你看他要说喝酒成大道,所以把圣贤搬出来,说圣贤也是要喝酒的。来啊,喝啊,干杯啊朋友!

而真正的圣贤们真的寂寞吗?倒不一定。毕竟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人的相聚与狂欢,而是个体内心的沉静与安宁。

圣人贤人们如此超脱,又怎会在意孤寂与否,有名还是无名呢?那不是太俗了点呀。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据曹植为例

原因: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原文:

将进酒·君不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