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慈禧太后是个文盲,这是真的吗?历史上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说慈禧太后是个文盲,这是真的吗

这个显然是臆测假说,可以肯定的说清末的慈禧太后那拉氏非但不是文盲,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相关的迹象在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

那拉氏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就读过经史,学过文字,入宫后,之所以能够邀得咸丰皇帝的宠爱,除了有媚态、会南音(会用吴侬软语唱曲)、着汉服之外,一个著名的过人长处就是文化较高,甚至能够帮助咸丰皇帝代阅奏章,并根据咸丰帝的口述在奏章上写朱批,“帝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那拉氏很多政治经验,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积累的。

那拉氏能够阅读、分析奏章,还能做朱批,这显然不是文盲。而这种文化能力在当时的后宫中属于佼佼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慈禧能够暗持国柄的重要优势所在。

(慈禧太后对国造军舰“平远”表示支持的亲笔朱批)

另外从同治、光绪两朝时期的实例看,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所做的各种朱批相当多。其文字虽不免有错别字,但总体上写得端庄,架构清晰,也证明了她的文化水平。

历史上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如何呢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人,有人说她误国殃民,有人说没有慈禧大清早就灭亡了等等说法。就连她的出生地都有6种传说,不过绝大多数人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也就是现在的辟才胡同。

慈禧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是清朝的一个中下级官员,仕途并不顺畅,曾在山西、安徽、甘肃等地任职。慈禧的父亲没赶上女儿飞黄腾达就去世了。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没有地位,加之慈禧家庭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慈禧从小受的教育并不多。诗书文章样样稀松,就连字写的都是歪歪扭扭。

(慈禧手书)

亲们看到了吧?这就是慈禧太后写的懿旨,讲真不咋地!

慈禧自己也觉得拿不出手。到她成了咸丰宠妃后,每逢给家中写信时,她都是让后来的总理大臣奕劻帮忙写家书。据说奕劻字写得很漂亮,为慈禧脸上增添了光彩。这也是慈禧掌权后提拔奕劻的原因之一。

慈禧年少时属于“太妹”级的女孩,不会针指女红,不懂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除了和荣禄谈恋爱外就是看一些男人喜欢的权谋书籍。比如她曾指点父亲如何营救祖父,原来慈禧的爷爷管理金库时发生了亏空,在她出谋划策下,爷爷提前被放了出来。

历史证明一个人不能样样精通,慈禧有谋略,有魄力足矣,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些“人中之龙”都被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上。

有所得必有所失,慈禧的权谋智商很高,但是她的文化水平却很低,我估计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

(慈禧手书)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半文盲的女人居然统治大清48年。

据清宫八大女官之一裕德龄在《我与慈禧太后》一书中写道:

慈禧太后满文认识不多,汉文小学一年级水平。她说汉语的语速非常慢,而且语法错误百出,但是慈禧太后非常善于说满语,可她不认识满文,却喜欢听戏。

慈禧太后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到后来为了充门面,她也曾练习毛笔字,还别说,慈禧写得“寿”字还是不错的。

在慈禧掌权晚期,为了在洋人眼中拔高自己的形象,对外诏书都是清末女书法家缪嘉蕙、阮玉芬等“才女”为她代笔。不过“近朱者赤”,守着鲜花有芳香。慈禧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一点精髓,甚至还能“画”字。(如图)

看来慈禧太后还是有天赋的,幸亏她不是武则天那样有文化、有谋略的女皇,否则大清还会苟延残喘几年。

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历朝历代都有“捉刀代笔”之人,大多默默无闻,可说出一两位有名的“代笔”吗

“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里三国曹操让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的故事,后来就把代人写文章或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

“捉刀代笔”就是替别人写文章,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虽然大多寂寂无名,但还是有不少知名人物的;

唐朝名相马周就曾是一个“捉刀”人!

马周(公元601——648年),山东人;家境贫寒,少年时就是个孤儿,但是他非常喜欢学习,对《诗经》、《春秋三传》尤其理解透彻;高祖武德年间,马周曾被补授为博州助教,但马周不把这份工作当回事,每天喝酒不好好干,结果被上司责骂,马周年轻气盛受不了气,怒而辞职;

辞职后的马周向往那时的一线城市长安,便一路向西,在临潼附近的旅社里,他遇到了贵人——后来在玄武门政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郎将常何,从此他作为门客住在常何家;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李世民给在朝的文武大臣布置一道作业——对朝政得失写文章,提建议;常何是个武将,不善于写文章,这可愁坏了常将军,门客马周看在眼里,感到长时间在常何家里吃喝,总得报答人家,便自告奋勇提出替常何写这个文章,常何很高兴,就让马周代劳代笔;马周平时对时政很关注,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涮涮点点,下笔千言,一会就帮常何写了十几条针对现状的建议!

第二天上朝后,李世民发现常何递上来的文章,很好很有见地,观点独特,针砭时弊,但也感到很好奇,一个大老粗能有如此见识?便问常何,常何倒也老实,一点不带隐瞒,说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门客马周代为拟写的……太宗一听,人才不可失,当天便召见了马周,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谈论的非常高兴,当即让马周在门下省做事;

此后马周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右庶子、中书令,为“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乾隆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吗,会不会有人代笔

乾隆在位64年,算起来也就两万多天,但是他留下来的诗却超过40000,这么算来,就是平均每天作两首,也要60年不间断。

质和量从来没人做的很好,打个比方,现在最强的海上兵器是航母,可是一艘航母要造好几年,但是在一战的时候,因为航母直接由商船改制,所以几天就能做一艘。乾隆也是如此,数量上来了,但是质量就下去了。

我们知道古人作诗有个词很重要——推敲,就是说写完了之后,要反复精修,力求把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然后才会得意地给别人看,所以整本全唐诗也就4万多首诗,竟然和乾隆一个人的产量相差不多。

平均一天两首诗的产量,当然没时间去推敲了,所以乾隆的诗多半水平极差,要么平淡如水,要么晦涩难懂,更让人感到难受的是,为了押韵,他还自己造字。

那么,这么多首诗,究竟是不是有人给他带笔写的?显然不是。

我们知道,乾隆也是个文化人,而且经常要主持殿试,别人的文采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请人代笔,那也是因为自己的诗写的不好,所以请人来做。

那既然是叫人来为他代笔,他会找一个文笔很差的人,写下那么多低质的诗篇吗?当然不会。所以,这些诗词应该都是他写的。

那这么多诗,都是他写的吗?他真的能写得过来吗?这个问题又回到前面的说法去了,好诗是需要推敲的,但是翻开他留下来的诗,我们看到的几乎没有一首精品诗,可见这些诗根本没有经过反复的推敲,应该都是初稿即成稿。

讲真,笔者也能达到这个产量,甚至不上班的话,产量比乾隆还能高。

但是,代笔没有,不代表没人给他修饰过

乾隆四年,1739年的时候,一个叫沈德潜的人中了进士,受到了乾隆的青睐。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进士会得到青睐呢?不仅因为他的诗得了皇帝的喜爱,更因为他此时已经六十有七了。

乾隆为二人的相识还专门说过一句话:我和沈德潜的友谊,是从诗开始的,也以诗终。这句话在当时没人在意,可是在后来竟然一语成箴。

沈德潜为官的时候已经快七十了,十年后,到了1749年,老迈的他主动乞骸骨,回到了老家颐养天年。但是皇帝依然喜欢他,特许他辞官后依然领原来的俸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