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红警任务反攻大陆,第七关 淮海绝地大突围 你通过了吗我现在也卡在这里,想请教下你怎么过的?历史典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李弥再次要求滇缅边区的国军将士积极准备二次反攻大陆,缅甸政府不想接纳他们,“勿忘在莒”成为台湾的一个流行口号,李弥要求93师**团团长反攻大陆,但是93师的将士不愿放弃自己的祖国,93师的国军将士为了获得缅甸政府的居留承认,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不想加入缅甸籍。

你好,红警任务反攻大陆,第七关 淮海绝地大突围 你通过了吗我现在也卡在这里,想请教下你怎么过的


第七的关键就是再基地车来之前守住那几个口,东北那个口防一队美国兵加2个狙击手就行,左手边的2个口每个都得放1对大兵+3狙击手+2光凌+2幻影,左上方的口调多功能进狙击手配合大兵防御,右下角的坦克杀手不能乱动,有时候从右下角忽然会出坦克。守住,等到基地来之后展开,除了矿场外把建筑都造再你防御的阵地里面(电厂旁边),迅速出10小飞人,去下面那个口防御,马上那会大量来兵,车营出幻影加强右下角防守,如果能坚持到现在,基本防住是没有问题了,利用右边给你传送的幻影伏击,用小飞人吧对方天启吸引过来歼灭(不用打,靠近就行了,一次别引太多),天启打完了用小飞人打掉小炮,工程师占领右侧敌方基地,然后就可以出复制中心慢慢刷钱慢慢打了。当然,你得注意在两个小时搞定,否则那坦克来的不是一般一般一般的多,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多#109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典故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周兴》:“ 唐 秋官侍郎 周兴 ,与 来俊臣 对推事。 俊臣 别奉进止鞫 兴 , 兴 不之知也。及同食,谓 兴 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 兴 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 兴 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兴 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瓮”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告密说文昌右丞周兴和邱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有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勿忘在莒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喝得正在兴头时鲍叔牙竟揭了一圈,头一个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顶头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当年也曾和丧家犬一样躲在莒国寄人篱下;紧接着,“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边的管仲:别忘了绑在囚车里等死时的滋味;最后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宁戚:赶车喂牛的,记着自己的出身。“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对大陆人来说比较生僻,但对生活在台湾的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蒋介石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以“勿忘在莒”为座右铭,并常以此提醒台湾军民。“勿忘在莒”成为台湾的一个流行口号。莒(jǔ),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当时,国民党军队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中国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军在缅甸的历史及现状


1949年末,国民党第8军在湖南战败之后,李弥退往台湾,将手下的将士丢下不管,一个人跑了。其中,93师一路败退南下,从广西,逐渐退到了缅甸和泰国、老挝的交界处,才安顿下来。

在败退途中,曾经有一个士兵因为实在是饥饿难忍,跑到旁边的庄稼地里,偷摘了农民的红薯,被连长当场枪毙。——谁说国民党军队都是没有军纪的?正规军一样也是很严格的。整整半年的时间里,第8军93师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在50年的除夕之夜,终于逃出了共军的追杀,进入了缅甸的领土。在逃跑中,93师和另外一个团、一个师的残部,将不愿意投降共军的7千名士兵和家属带到了异国的土地上。
但是,缅甸政府不想接纳他们,于是战争开始了。虽然国军将士在内战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对付缅甸政府军,还是绰绰有余的。三下五处二,将缅甸军打的落花流水。终于在金三角站稳了脚跟。缅甸政府于是向联合国投诉,这是后话了。李弥一看自己的残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脚跟,并且打赢了缅甸政府军,马上跑出来说——我的军队在中国边界取得了胜利,这里是反攻大陆的基础,然后四处找外援。可是,93师的弟兄们早已经不想再打了,长年的征战,使得国军官兵只想早点回到台湾,但是李弥坚决不答应。李弥想在蒋介石那里要资本,留驻云南的第8军残部正好证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后,李弥要求93师**团团长反攻大陆。开始,国军攻势迅猛,连夺4个县城。但后来在3个解放军师的包围下,终于落败,再次退回缅甸。此时的缅甸军已经和印度达成了协议,决定由印度出兵协助缅甸军赶走国民党残兵。这是一场恶战,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是惨胜。国民党残兵以不足万余之力,硬是打败了印缅联军。彻底在中缅边界站住了,后来联合国决议,国民党余部撤往台湾,李弥要求将老弱病残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没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陆了,他们想回大陆,但政府不答应。就这样,在金三角有了一只没有祖国的军队……后来,为了生存,开始种植鸦片。这么多年来,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滇缅边区的第一次反攻大陆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影响力是很大的!李弥在台北更是兴奋不已,说——以自己残兵不足3000余众,在一周内连克4县,说明了“云南反共复国军”的战力是强大的,云云。话也有道理,国军打了共军一个措手不及,后来紧急调派3个师数万人,才摆平。此后在昆明成立军区和建设军校,也和当初的缴匪有很大关系。
50年代末,共军和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暗地出兵滇缅边区,剿灭蒋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顺利。1、国军已经在滇缅边区经营多年,又熟悉地形地况;2、共军出国作战,气候地理不明,补给不足因此,此次进剿成了追击作战,共军一撤,人家又回来了后来,李弥将老弱病残的约3300名将士撤回台湾,但还是留下了约2500名将士作为反攻大陆的主力基础。基本是以两个团的编制,师部人员撤离了。
60年代以后GCD已经彻底在中国大陆站稳了脚跟,但随着1965年国民党又一次的返攻大陆的狂潮的临近,李弥再次要求滇缅边区的国军将士积极准备二次反攻大陆,但是留守滇缅边区的国军将士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能老老实实呆着就不错了,谁非要出去找死?于是,将士抗命,此事终于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国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共产主义输出,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都先后爆发了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缅共和政府军开始了连绵不断的战争插说一段——现在缅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亲就是坚决反共的。这时候,93师的国军将士为了获得缅甸政府的居留承认,又不得不再次和缅共进行战争。后来,缅共无法取得胜利,国军将士也伤亡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