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日本人为什么痴迷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
发布时间: 2023-07-06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唐朝天宝十二年,张继考取了进士。天宝十四年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当时江南一带政局要稳定一些,一些文人学士纷纷逃往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就是其中一员。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把船停在了苏州城的枫桥边上。在这江南水乡的秋夜里,作者看到当地幽美的景色,凄清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羁旅的愁绪。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其诗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我们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

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乌鸦哀怨地鸣叫着。寒冷的天气充满了天宇之下的苏州。江边,烂漫着火红的枫树。打鱼的人点着火把,时明时暗。小船上栖息着一个远方来客,孤独凄凉,怎么也不能入眠。

正在为这难眠之夜而苦恼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中,传来了夜半的钟声,使得失眠的远客更加没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罗列岀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枫、渔火与“愁眠”之人相互对面而存在着。“愁眠”二字,是说忧愁地睡眠,其实它借代了“愁眠的人”。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落”“啼”“满”“对”等字,给“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字带来动感。是有动有静,一动搭配一静,动静相宜。两句的岀现,描画岀了江浙一带夜晚凄清的气氛,给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制造了和谐的自然环境。

后面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一个叙述的句子,点明在江南苏浙大环境下作者写作的特写镜头。“客船”是特写中的特写,指明作者在广大环境中所驻足的一个点。“姑苏城”、“寒山寺”、“客船”,三个点,用直线相连,就会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任何两个点为另一个点的参照系。在此诗中,“姑苏城”是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为“客船”而设。“夜半钟声”中,夜半点明时间,钟声给这后二句以灵动的生活气息。“姑苏城”和“寒山寺”的岀现,使此诗具备历史感,而这“客船”给人的感觉则是现实感。

面对历史和现实,诗人无法选择,只是穷尽心力疲于应付。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现实也没办法改变。所以,此诗反映了作者凄凉悲苦、孤独无助的心情而已!

一人之言,不必认真,欢迎指点!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本人为什么痴迷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

首先,日本人不单痴迷这首《枫桥夜泊》,对于其它的诗词也是欣赏有加,爱不释手!

其次,中国的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先并引领全球!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深造。日本也不例外,甚至还是留学生规模最大、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句话说得好:唐在日本宋在韩。可见日本是多么的喜欢并欣赏盛唐的文化及制度!

最后,日本在深度学习并模仿唐朝后,社会发展加速,逐步迈入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极大的进步!所以,至今仍有不少的日本人以盛唐的传承者自居。

以下图片源自网络: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因为没有这首诗,世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号。这话听来虽偏颇,但在看过张继传世的其他40多首诗作之后,不得不感叹:事实的确如此。

张继的一生,虽只短短六十载,但却历经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这沉浮之间,才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国人喜欢这首《枫桥夜泊》,却不知道这首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极大的热捧。

这首诗作,甚至还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正因此,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户晓。因为这首诗作的魔力实在太强,1929年,日本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也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了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旁还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写着的正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此地,日本人还很有情怀地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说到底,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张继怀着忧愁途径苏州,在异乡,当船停在城外宁静的枫桥时,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后,顿时在被美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羁旅之孤独。

而恰恰在这时,划破静谧秋夜的钟声响起:“咚,咚,咚”,大概钟声是最能唤醒灵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张继竟突然在钟声的敲击下灵感乍现,写下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比会发现,这首诗作与张继的其他诗作存在明显不同,张继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独这首却浑然天成。不信请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问法》: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相比之下,风格迥异不说,连遣词造句都存在明显差异。

大概,人的灵感和情境是最相关的,离开这种情境后的张继此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如此佳作了。这与他后期的际遇有关。世人只知道张继在写作《枫桥夜泊》时是落第才子形象,却不知,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继在这一年考上了进士。

考中进士以后的张继,立马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巅峰和同时代的很多才子一样,都是始于高中。高中进士以后,意气风发的张继就慢慢弃笔从官了。说实在的,文章憎命达,命太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很难触动人心了,要不怎么都说:悲剧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张继的人生最巅峰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年的另一个秋天,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张继就经由“弃笔入仕”以后转为“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张继这个盐判官主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分掌财赋于洪州,用白话文讲就是管财务的。

张继的这个盐判官其实职务并不大,就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室主任,但这个职务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此时的张继也可以说得上是春风得意。然而,偏偏在这时候,命运又开始捉你欧诺个起了张继,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后,他病逝于任上了。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张继死后,尤其到了宋朝,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佳作。人红是非多,作品红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一度引发了各界的争议。

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提出了异议,他直言不讳地说:这诗有问题,“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显不对啊,哪有人半夜敲钟的?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但苏州当地人立马跳出来反对啦,他们说:寒山寺本来就是半夜敲钟的传统嘛!结果,这寒山寺还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钟。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这寒山寺敲钟每次都得敲108声,8秒一次,最后一次正好是午夜12点。图为寒山寺

除了欧阳修之外,以各种方式质疑这首《枫桥夜泊》的人,还有很多,但不管人们怎样争议,始终也改不了这首诗被经久传诵的事实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