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七夕还是什么节日 七夕是什么节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七夕还是什么节日 七夕是什么节

1、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在七夕这一天,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传说当然是十分美好的,不过根据古代天文学的记载,确实是有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两个星星的。

2、古代天文历以这两个星星相交的时候作为天,转换的日子。这一天又刚好是农历7月7日,而且这个数字正符合古代玄学认为的非常吉祥的数字,因此将农历的7月7日定为七夕节。

七夕节是啥节

七夕节,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而这一天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情人节又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年四季中与亲隋、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电辰叫做“星期”。
七夕情人节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传说在七夕情人节之夜,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匕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隋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有很多不过节日的人都不知道七夕是什么节,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七夕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见的日子,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他们的,那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1

七夕是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内的情人节。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节日习俗

1、听悄悄话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靓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2、净水视影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3、拜神

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先拜庙里的“老爷”(菩萨),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贡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2

七夕是“情人节”吗?看看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便知道了

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七夕节”,同时也是商家与情侣的狂欢节。在如今,七夕节被视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情侣们会在这一天互送礼物,开启甜蜜的约会,而商家们则忙于备货,趁着节日氛围多卖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外国节日的冲击,许多人都希望借助七夕节来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传统节日我们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节,它在古代可不仅仅是情人节。

有关七夕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上,《诗经大东》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句诗是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不过此时它却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从农业文明的角度讲述织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织女星是七夕节的来源之一,但它却不是全部。

中国古代的观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古老典籍中都记载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历序》中就记载:“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地理志》云:“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这里的婺女就是织女,她逐渐演化为女神,被民间称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长编织云彩,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除此以外,七夕节还源于人们对于特殊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在古代人们认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太平御览》还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这说明古人认为这一天是象征丰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这一日要普天同庆,天地同乐。

在古代七夕节的“主力军”是妇女和儿童而非情侣,比如宋代《梦粱录》中就记载道:“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宋代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甚广,但参加盛会的大多都是妇女与儿童,儿童自然是什么节日都要参加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古代的七夕节其实是“妇女节”。

既然是“妇女节”,节日的主角当然是女子。在古代七夕节也被称为“七姐诞”,每到这一天,女孩们便会在晚上对着织女星摆上瓜果进行祭拜,乞求女神赋予她们灵巧的双手和精妙的编织技艺。当然,有的女孩也会乞求姻缘巧配。

直到东汉时期,在战乱当中人们将希望与美好寄托在神话故事里,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形成。东汉《风俗通》中的“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是故事的雏形,而到南朝时梁殷芸《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则已经是故事的完整版。

七夕节起源古老,历史悠久,而它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融合以后,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比如在西汉时,女子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祈福,刘歆在《西京杂记》中就记载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北朝时,南方非常重视七夕节,节日仪式非常隆重。唐朝时宫中还要专门设“乞巧楼”,以供嫔妃和宫中女子向七星娘娘乞巧。在宋朝时,七夕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它在民间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全国性节日。每到七月七时,宋都还会专设乞巧市场,《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通过记载不难看出宋朝七夕节的盛况。不过此时七夕节的主角仍然是女子,男子不过是在旁欣赏者,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中的一小部分。

正如端午节有比赛龙舟与包粽子一样,七夕节也有独属于它的比赛,那就是“赛巧”。在七夕节女子们会比赛穿七孔针,穿的快的女子会得到女神的祝福,将来会心灵手巧,而穿的慢的人则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获胜者。《元氏掖庭录》中对此就有专门记载:“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除此以外,古代民间还有对月穿针的习俗。而所谓对月穿针,就是女子们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然后拿出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对月穿针。对于古人来说,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