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史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正史和野史最大的区别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关于野史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觉得野史只是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认可的事件,当然也不排除编写者借题发挥和虚构成份。

正史和野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下正史是国家管理,一场戦争,对的就是对的,没有反面说,若中国的二十四史,就属于正史,真它书就乱填点花点子,哄民之作也。

能否讲个你知道的野史

虽然是野史,但也不能太野了。比如像曹操一瓜杀三妾,朱元璋蒸鹅赐死徐达,白蛇传中小青是个女的(其实是个男的),这些野史在流传过程中基本上都变成真的了,但实际上野的都太不像话了

今天作为野史专家,本少校要说两个看上去比较靠谱的野史,看下去您肯定会感兴趣:

第一个野史:吕后是通过什么手段迫使萧何同意一同杀韩信的。

我们都知道萧何与韩信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没有当日月下追韩信,就没有日后的兵仙。但后来随着韩信的反心日益增强。

刘邦与吕雉就琢磨着把韩信给弄死。但韩信也是个人精。所以吕后就决定拉萧何一起来干这件事儿。而萧何这个人是比较讲情义的。与韩信之间是知遇之恩,兄弟之情。

他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呢?

正当刘邦愁眉不展的时候,吕后想了个招:一下子就抓住了萧何的软肋。具体是这么操作的:她让人把萧何叫到宫里,然后指着旁边的史官,让史官将记录的史书拿给萧何看,只见上面白纸黑字(这不叫纸,是竹简)的写着:

韩信叛乱,萧何从之,事败,夷三族。

萧何当时吓得尿都出来了,要按这个记载,萧何不但遗臭万年,而且全族人都会被杀个干净。正当萧何不知所措的时候,吕后又拿出了另外一份记录,上面写着:

韩信叛乱,帝与萧何平之,事毕,萧何有功,善终。

看到这个结果,萧何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办。于是萧何配合着吕后,将韩信引到了长乐宫。导致韩信被吕后给宰了。

第二个野史:绿帽子的来历

三国的时候关老爷是带绿头巾的。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那个时候绿帽子还不算是贬义词。

那绿帽子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本少校便查野史,终于发现了端倪:

  话说唐朝,有一个叫李缘铭的文人,他酷爱辞赋,经常邀朋唤友来家中作客,只为吟诗作对便可彻夜不眠。

而他老婆呢,貌若天仙,但却常常独守空房。30如狼,四十如虎,大家都懂的。时间一长,这红杏就要出墙。正好邻居是个丧妻多年的老光棍子,这老光棍子经常趴在墙边看这红杏,

天长日久,日久生情。一个红杏准备出墙,一个站在墙边等红杏,这俩货勾搭一块儿去了。

那个真是天雷勾动地火,熊熊烈火一发而不可收拾。但这并不是个长久的事儿,于是这位美丽的天仙女子便想出一个招:每当他丈夫出门的时候,他就敢将他丈夫平常戴的帽子(绿颜色的,唐朝是绿帽子还是正常颜色),戴在头上,让老光棍子一看,哟,今天丈夫不在家,两人便行那苟且之事。

后来东窗事发,李缘铭休了这个水性杨花。然后绿帽子的称呼也传出去了。这变成了男人被绿的说法来源。

上述野史,均无考证。如有雷同,纯属扯淡。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可信

纵观中国的史官制度,我认为应该是正史更接近真实。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的地位极高的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评定是非曲折的界定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西汉史官司马迁,胸中有正义,笔法客观,督察政治,不掩其瑕,有“强项之风“,放在后世,恐怕结局。。。咱们都能预料几百回。所以如果历史学家苟活安命,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将会是失真的时代。而野史,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一味佐料,八卦娱乐罢了。

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大吗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很大,甚至就算是真实历史,不同时代的记载差别也会很大。

这里我们可以拿三国历史举个例子。

1.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前者是由陈寿撰写的史书,是正史;后者是罗贯中在正史基础上,加入野史传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

我们对比两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到很多正史和野史的差别。

从整体基调上看,《三国志》褒曹操而贬刘备,《三国演义》刚好相反,褒刘备而贬曹操。

从历史事件上看,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正史上都没有;华雄不是二爷杀的,死在了孙坚手里,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蔡阳是被刘备干掉的,青龙偃月刀在历史上应该是长矛一类的兵器,甚至还提了下关羽抢人妻没抢过曹操;子龙也没有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历史记载这事很可能是文鸯干的。

这些还都是真实历史和野史差别的一部分,已经足够推翻很多我们所喜欢的故事了。对了,在历史上貂蝉都是不存在的,你就说扎心不。

2.真实历史在不同时代的差别。

我们刚好可以借文鸯来分析第二点。

很多人认为文鸯是三国正史中的战神,因为《资治通鉴》中有他七进七出杀了千百人的记载。

但是,如果我们把宋代以前的几段史料放一起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有点问题。

首先是东晋的《魏氏春秋》:

钦中子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

这里简单介绍了文鸯,但还没有出现文鸯单骑退千军的描写。

然后是唐朝时期的《晋书》:

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噪,击之可破也。”既谋而行,三噪而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帝谓诸将曰:“钦走矣。”命发锐军以追之。诸将皆曰:“钦旧将,鸯少而锐,引军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鸯三鼓,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遁,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

这里记载就比较详细了,对话和描写也多了起来。后边出现了千军的身影,但是并没有说文鸯和这八千骑兵有啥冲突。

最后是宋朝时期的《资治通鉴》: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日:“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干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干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这时候就出现了文鸯单骑杀穿司马师八千骑兵,杀穿七次,一次杀了几百人,也就是说,八千骑兵至少被他杀了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