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上句“暗香疏影伴春雪”,下句怎么接?“疏影横斜水清浅”描写的是什么,怎么理解这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诗上句“暗香疏影伴春雪”,下句怎么接

我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大部分人作诗都是联想,而不是思想。真心觉得,很多人不懂怎么作诗。以为平仄对上了,句子对上了就是诗。

“珍妮原创文学”姐姐的“青叶翠枝摇夏风”就是联想,跟上句的“暗香疏影伴春雪”有什么联系呢,根本没有发生任何的关系。一个初春,一个夏天,八竿子打不着。世人多好此种对,这就是古典诗词没落的原因之一吧。

联想是平行的,是干连,思想是发生的,是继承。出句跟对句要有内在的联系,两句合在一起要形成一个诗境,或者一个完整的意象。

“青叶翠枝摇夏风”起码词性对上了,其他人的“幽径牡丹分外娇”、“劳燕细风陪夏荷”就更是胡来了。

上句的“暗香疏影伴春雪”,“暗香疏影”借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动月黃昏。”后人遂以“暗香疏影”为梅花的代称。

我们可以看到林逋的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形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意境,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继承上句而来。


所以“暗香疏影伴春雪”,可以对“冷月空庭锁黄昏”。

暗对冷,疏对空,都是以虚对虚。

而“月”对“香”,“庭”对“影”都是以实对虚。

“黄昏”对“春雪”也对得上。

重要的是,下句可以跟上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意境和意象。

但这样还不算太好,因为上面说了,“暗香疏影”是指梅花。

那么,最好的对句,应该是把梅花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

所以可以对“玉骨冰魂陪倩人”,这样不仅把梅花的特质表现出来,还把主人公衬托得清冷孤高、出尘不染。


上面的对子比较传统,我们还可以另辟蹊径

如:“清气幽姿入画幅”

但“清气幽姿”跟“暗香疏影”未免有合掌之嫌。

所以我们可以在遵循平仄格律的情况下,不必对仗。

换一换,“留得小窗入画堂”,这句诗的意思是,把窗子打开,让那暗香飘进画堂。

但比较生硬,还不够好。

我们换个风格,来句比较豪放阔大的:“暗香疏影伴春雪,散入乾坤万里芬。”

“疏影横斜水清浅”描写的是什么,怎么理解这句话

《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

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是什么意思

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这句话出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1、原文如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2、释义: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3、作者简介: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