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问题: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

前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起的作用不小: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当然,这个第一仅仅是一家之言,例如明朝的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李白与崔颢的斗诗

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写到: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明代的高棅的《唐诗品汇》刘后村云:

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二、李白的两首诗

李白有两首诗和黄鹤楼相似,第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首是: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第二首诗很明显和崔颢的黄鹤楼及其相似,不过如果说李白模仿崔颢却并不准确。

三、沈佺期是始作俑者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也是模仿前人的作品,沈佺期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人,是最早作七言律诗的诗人之一。看一下崔颢《黄鹤楼》所模仿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即使不懂诗的人,看了前半首也知道和崔颢黄鹤楼极像。区别是沈佺期的前两句是古体诗写法(其中第二句还是律句,只是与第三句失粘) ,后面六句都是律诗的结构,而崔颢前四句都是古体。

《唐诗广选》田子艺曰: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结束语

崔颢的黄鹤楼被后人所推崇,在当时如何呢?《旧唐书·文苑传》载:“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能够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相提并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不过我以为今天崔颢和他的黄鹤楼如此有名,应该还是后人的功劳大一些。而李白常常被后人拉过来给崔颢的黄鹤楼做背景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老街味道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题主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什么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的提问,自古至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如,“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沧浪诗话》南宋-严羽;《凤凰台》“岂能比肩《黄鹤楼》” 清-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等等。

因此,对于两首诗的水平高低古今都有评论,到现在也是莫衷一是。那么,两首诗究竟殊优殊劣。只有对两首诗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从格律上看,两首诗都存在问题,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唯一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但也是“失黏“的七律。该诗的第2与第3句;以及第4与第5句中的2,4,6字,相互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仄)台空(平)江自(仄)流。(2句)

吴宫(平)花草(仄)埋幽(平)径,(3句)

晋代(仄)衣冠(平)成古(仄)丘。(4句)

三山(平)半落(仄)青天(平)外,(5句)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颔联的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黄“这一个字为平声,其他都是仄声,是六连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悠悠“是三连平;“ 此地空余黄鹤楼“与“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 中的“余“与“去“失黏;颔联也不对仗。

“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此诗前半虽属古体,却是古律参半。崔诗首联、次联上句皆用古调,下句皆配以拗调。古律相配,方合拗律体裁。“清-许印芳在《瀛奎律髓汇评》。

二,崔颢占得先手,李白落得模仿,比试之嫌。

崔颢的诗写于723年 ,崔颢占得先手,一首诗将一个景观纳入自己名下。李白登黄鹤楼慨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此,李白只得等待合适的景点。这个景点必须与黄鹤楼有一定共性。这一等就是几十年。761年,李白夜郎遇赦,登金陵凤凰台,“凤凰“,“黄鹤“勾起了他的回忆,和人生悲叹。他挥笔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说,该诗写于赐金放还后的747年。但,从该诗看,已经没有了赐金放还时的气势和雄心抱负,更多的是人生无奈和感叹。 )。让李白没想到的是。他的诗留下了仿《黄鹤楼》,与崔颢比试的口实。

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以崔颢《登黄鹤楼》为模板的 组词和填写语句。

《登黄鹤楼》首联连用三个“黄鹤“,《登金陵凤凰台》首联连用一个“凤凰台“,一个“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崔颢所指的“黄鹤“是单一的飞禽,从人乘黄鹤飞仙,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返。写得十分自然。而李白将:“凤凰台“,“凤凰游“,“凤去台空“凑在一起,给人以硬凑三个凤凰叠词的感觉。而且凤去,也不等于台空,还有凰嘛。李白首联模仿是不成功的。

其次看崔诗与李诗的颔联。律诗四联要求起,承,转,合。崔诗的颔联由于首联用了两个黄鹤,颔联首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与首联“此地空余黄鹤楼“,自然承接在一起,合抱紧密。

而李诗,为了避免模仿之嫌,首联一次性凑满了三个不太贴切的“凤凰“叠词。但,颔联就难于承接首联,无法自然融合相抱。只得来了两句历史: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于颔联没有起到承接首联的作用,结果人们读完首联接着读颔联有种突兀而来的感觉。也就是刚在梦幻中意识到凤(没有凰)飞走了,看着眼前江水流淌着,结果突然间掉进古代的荒草野坟中,令人难于适应。由此看见,李诗在承接上逊于崔诗。

不仅在诗的承接上,在诗的:转,合方面李也逊色于崔诗。崔诗在转的颈联中,从首联,颔联对景物的描写的高渺,飘逸。虚幻,遐思中,转到眼前的近景和现实。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而且,与开始描绘景物的氛围浑然一体。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李诗的颈联由颔联的历史回到现实。但,他的描写就是交代了地理: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丝毫没有情景的描写,如崔诗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因此,李诗的颈联没有神韵,即景生情的氛围,就是当时地理的陈述。

最后,在“合“的尾联,由于有了“芳草萋萋“自然引出了崔诗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烟波江上“也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呼应,与整首诗相合。

而李诗在颈联交代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