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好学的人更接近于智慧,努力践行的人更接近于仁义,知道羞耻的人更接近于勇敢。知道这三者的人,也就懂得了品德修养的方法……

此文集,以“好学近乎知”命名,希望借此谨记圣贤教诲,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努力做到知、仁、勇。

文集名称也正是借此意,用来收藏自己的学习笔记,因** 读书(要读书 - 会读书) 已独建一文集,故这里多为从 专栏、网络好文,报刊 **等偏系统性的知识进行总结,分享,望与众君共勉,共进!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拓展资料:

在《中庸》里面讲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好学很重要,虽然未必有智慧,但是能够好学的人,他就近乎智。好学的人一定是善于将老师的教导、圣贤的教导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不可以和生活脱节的。再讲力行,力行就是依教奉行,而且努力的去行。力行近乎仁,我们能不能够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关键是力行到哪里。

还要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如果不知道自己过错,就等于不知耻;甚至自己有过错,明知还故犯,这就是无耻了。知耻就接近于勇敢,一个人不是说能够跟别人打斗,打赢别人才叫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是能够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能够打赢自己的毛病习气,控制得住习气,改过自新,这是真正的勇敢。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什么 好学近乎知这句话的出处

1、意思是: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2、这句话出自《中庸》,作者为春秋时代文人子思,节选文段如下: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作品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而后勇出自哪里

出自:战国·子思《中庸·第二十章》

解释: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节选: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翻译: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扩展资料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