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此人连考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状元,为何最后状元被取消了?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黄观此人连考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状元,为何最后状元被取消了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科举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里,连中三元的也就十七个人,唐两个,宋六个,金一个,元一个,明三个,清四个,可见有多稀有。

而黄观,不仅是连中三元,他是连中六元。县考第一,服考第一,院考第一,然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解元,会元,状元。而且这人是一条过,没有二刷,六首状元一气呵成,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历史里,只此一人!并且此人二十七岁就完成了这项壮举!

至于为什么如此大才却被除名,这还得说到另一个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永乐大帝,朱棣。

因为削藩问题,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建文帝登基之初,朱棣入朝不拜,瞧不起建文帝,群臣都不敢说话,只有黄观敢当面大骂朱棣。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黄观在长江流域积极组织防守,得知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踪后,黄观投江尽忠,一位旷世奇才还没发力就这么陨落了。

朱棣登基后,黄观虽死,但是还是对黄观怀恨在心。遂诛黄观九族,将黄观从科举榜里除名。

一直到万历年间,黄观才得到平反。

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谢邀,这个问题指的是黄观。

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而且是一口气考完,27岁中状元,成色远高于清朝的钱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能获得朱元璋认可的读书人,应该有真才实学,史书记载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有这么辉煌的做官起点,应该能名垂青史,为何后世知之甚少,这要探究他经历的时代——明成祖以靖难为名,夺取政权。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叔叔,几位叔叔或畏罪自焚或被贬为庶人囚禁,朱棣心里也发怵,早晚要轮到自己,于是在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

在朱棣起兵期间,建文帝削除了朱棣的宗籍,并且让黄观写讨伐朱棣叛军的檄文。

《明史》记载: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作为文采出众的黄观,肯定没少骂朱棣,诸如“无父无君”、“犯上谋逆”等等词汇没少用,让朱棣记恨在心。

朱棣经过一系列九死一生的鏖战,最后采用斩首行动,直逼南京,朱允炆派遣黄观等去外地调勤王之师回京,但是黄观晚了一步,朱棣在李景隆等投降协助下,攻破了南京城,城破后即位,搜拿支持建文帝削藩的文臣,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

这个时候,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服朝服,东向再拜,投江自尽。

一说黄观带着玉玺去调勤王之师,朱棣索要玉玺不得,因而大怒,发配黄观妻女给象奴,黄观妻翁氏趁着象奴去买酒庆贺的时候,带着两个女儿跳江自尽,黄观料想妻子必会保全名节自尽,在江上为妻女招魂,而后穿戴好官服,毅然跳江追随建文帝。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将黄观的名字从状元榜里抹去,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

可以说,天才黄观的一生是不幸的,作为有操守的文人,忠君死节的思想已经成为他的特质,朱棣在靖难之际,倒行逆施,株连甚广。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建文帝碰上了造反唯一一个成功的藩王,黄观作为建文旧臣,为君死节,其忠贞值得敬佩。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本来考了第一名,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取消了状元资格的悲催人

在古代,最让人高兴的事儿,莫过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学子来说,一朝高中状元绝对是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

(网络配图)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一些倒霉蛋,在考中了状元之后,居然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了状元头衔,那真叫个欲哭无泪啊。

比如明朝洪武年间“连中三元”的黄观,在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后,于1390年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第二年参加会试,又得了个第一名,中“会元”。同年参加明太祖朱元璋发策的殿试,再获第一名,中“状元”。

不过,黄观的运气不好,碰上了“靖难之变”。他曾当面数落朱棣的不臣之心,揭露过朱棣的谋逆行为,被朱棣划入奸党之列,被逼投江而死。朱棣还不解气,干脆将他的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夺了其状元名号。

实际上,被剥夺了状元称号的远不止黄观一人,在清朝乾隆年间,还有一位状元及第却最终被取消了状元头衔的人,他就是祝顺昌。不过,祝顺昌不同于黄观卷入了皇位之争,他被取消状元功名仅仅因为一件小事。

那么,祝顺昌又是为什么丢失了辛苦得来的状元头衔的呢?

(网络配图)

祝顺昌生于1753年,是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界首集人,出生大户人家。祝家在当地是一个富豪,仅田地就有4000余亩,房屋数十间。小时候的祝顺昌聪明伶俐,三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时便协助长辈管理家族。

14岁时,祝顺昌做了一件让乡邻们都非常意外的事儿。他将所有的佃户召集起来,把家里的账本全部当众烧毁,宣布佃户们的债务一笔勾销。这源于他从小目睹佃户们艰辛的生活,对他们抱有深深的同情。

祝顺昌接管了祝家后,将以收取佃租为主的家族产业,转向以经商为主,先后在界首集经营了酒坊、当铺、布店、茶叶、货运等多个行业。还捐资修建了一座聚贤楼,成为了文人墨客经常聚会之地。

乾隆三十九年,祝顺昌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会试,并顺利进入了殿试。这期间,祝顺昌参与了举子们组织的南北文联大赛。因双方互不服气,最终差点演变成武斗,惊动了主考官,才将事件平息了下去。不过,双方约定,待殿试之后再一较高下。南方一致推举祝顺昌为首,而北方则以汪镛为代表。

果不其然,殿试刚结束的第二天,南北双方就准时赴约。但是,当汪镛带着十几个山东考生赶来时,却发现南方只有祝顺昌一人前来。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变成了群殴。不过,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祝顺昌居然以一己之力,将这伙山东人打得满地找牙。

第二天,北方考生写了一封联名信,上奏乾隆,状告祝顺昌恃强凌弱,打伤山东籍考生十数名。乾隆看到被告人居然是自己刚刚钦点的状元祝顺昌,一时兴起,想亲自会会这个新科状元郎,看看他究竟有何能耐。

(乾隆剧照)

当夜,乾隆带上四名侍卫,微服私访祝顺昌。两人相见后,推杯换盏,谈得很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过,乾隆当场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祝顺昌改名,方才承认他这个状元郎。乾隆说,其名含有“顺昌大捷”之意,有辱清之嫌,不如改为“祝顺清”,以示对朝廷的忠心。

祝顺昌断然拒绝了乾隆的谕旨,乾隆勃然大怒,将手中的酒杯猛摔在地上。没想到,祝顺昌也是个硬茬,也把酒杯摔碎,表示抗议。

门外的侍卫听到动静,冲了进来保护圣驾,祝顺昌一看大事不妙,马上急中生智对侍卫说道:“皇上正在教训草民,你们擅闯进来,惊动了圣驾,该当何罪?”侍卫们不敢妄动,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还是乾隆老谋深算,他马上转口道:“此人曾凭一己之力,打退了十多个山东考生,自诩为武林高手,不如就让你们来领教领教他的功夫。”

于是,一伙人移步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