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王”井岳秀:红军到来前的陕北统治者,去世原因很憋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处黄河沿岸,既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也是进入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榆林

也因此,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元帅两次攻打榆林。第一次是在1947年8月,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三个纵队和两个旅发动对榆林的进攻,计划攻克榆林。

然而,就当西北野战军发起总攻时,由于胡宗南部钟松率领整编36师突然出现在榆林城下,为避免腹背受敌,彭德怀考虑再三,最终下令撤围,第1次打榆林无果而终。

然而,榆林在国民党手中始终给陕甘宁边区带来重大威胁,因此,1947年10月,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再次发动旨在攻克榆林的战役。

这一次,进攻依然十分顺利,解放军很快扫清了周围的据点,兵临榆林城下。然而这一次虽然没有了钟松的援助,反而来了更为狡猾的宁夏军阀马鸿逵。

一打榆林

展开全文

这支宁马充分利用自身骑兵强大的机动优势,不但频频骚扰解放军,而且还与绥远国民党援兵会和,让国民党再次在榆林汇集优势兵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彭德怀不得不再次放弃攻打榆林的计划,二打榆林也没有成功。西北野战军两次攻打榆林虽然并非毫无收获:两次行动调动了敌人的力量,从而保证了陕北的安全。

但是,这对于素来以打恶仗、硬仗著称的彭德怀而言,也堪称极少有的失利了。虽然这其中有太多客观因素,例如西北野战军中老兵太少,刚刚转化的解放战士过多,部队作战频繁十分疲惫,兵力远少于国民党等等原因。

但是,从解放军极少有的失利也可见榆林城之难打。而榆林城之所以如此难以攻克,甚至让彭老总两次不得不撤围而出,这一切,都与曾经的“榆林王”井岳秀的经营,有很大的关系。

井岳秀

网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提问:民国时期,有哪些实力不大却名声不小的军阀?对于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统治榆林20年的陕北军阀井岳秀。

作为民国无数军阀之一,井岳秀既没有多少传奇的经历,也没有什么惊天伟地的业绩,最著名的,也只是一个因太胖差点压死小妾的笑谈而已。按道理,这样占据一地作威作福当土皇帝,不可能有多大的名声。

但是,在民国时期乃至于今天,井岳秀都不能算无名小卒。而井岳秀的名声比实力更大,更多的,却“得益”于与红军的作战。

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刘志丹等人领导的陕北红军早已在陕北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而陕北苏区也与红色根据地一样,也没有逃脱得了国民党的围剿。

陕北苏区

当时,围剿西北红军的国民党部队,就有井岳秀率领的第八十六师。不过,井岳秀对于陕北苏区的多次围剿都被陕北红军击败,陕北革命根据地也因此有了不小的发展。

然而,虽然无法奈何陕北红军,但是,红军也没能攻克井岳秀的老巢榆林,井岳秀始终牢牢掌控着榆林城及周边县城。

而且,即便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红军实力大增以后,经过红军东征和西征的井岳秀依然屹立不倒,从中也可见井岳秀对于榆林强大的控制力。

那么,井岳秀是如何崛起的呢?他为何能够统治榆林长达20年?

与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陕西军阀一样,井岳秀也是本地人,清朝光绪5年,即公元1879年9月,井岳秀出生在陕西蒲城。

井家在蒲城是一个大家族,也因此,家境不错的井岳秀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而陕西由于地处西北,环境恶劣,民众尚武,因此,受此影响的井岳秀从小喜欢武术,不但拜了当时陕西著名的拳师为师,而且还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

陕西

正是凭借这身武艺,公元1896年,清朝光绪22年,年仅17岁的井岳秀考取了清朝的武秀才。两年之后,井岳秀考入了陕西武备学堂,第1次接触到了近代军事理论,并从此走上了从军之路。

不过,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井岳秀虽然在陕西武备学堂学习过近代军事理论,但是,他的思维更多的还是一个传统武人,对于风起云涌的革命,了解并不多,兴趣也不大。

而井岳秀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与他的同胞弟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井岳秀有一个同胞弟弟井勿幕,比他小10岁。然而,就是这个十分年轻的弟弟,却对井岳秀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1905年,15岁的井勿幕与许多爱国年轻人一样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同盟会旨在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也因此,加入同盟会好不久,井勿幕就被任命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并在两年之后被派回陕西发展同盟会组织。

井勿幕

正是受弟弟的影响,1906年,井岳秀加入同盟会。此后,在井勿幕策划的多场革命活动中,都有井岳秀的身影出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井岳秀策划了西安起义,并最终推动陕西脱离清廷统治。

而追随弟弟参加西安起义的井月秀,在起义胜利后被安排前往渭北督办民团,趁此机会,井岳秀募集了三百余人,拥有了第1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1911年11月1日,陕西军政府大都督张凤翙将井岳秀任命为秦陇复汉军河北安抚招讨使,功劳更大的井勿幕被任命为陕西北路安抚招讨使,井岳秀隶属于弟弟井勿幕的麾下。

此后,由于陕西局势的变化,井岳秀部队的番号发生了多次改变,先后被改编为陕西北路巡防军和陕西全省游击马队。12月时,因为山西革命被清军镇压,井岳秀还曾奉陕西军政府的命令,渡过黄河援助山西革命军。

1912年春天,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曾在西安起义和援助山西革命军的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井岳秀所部,被编为第16标,井岳秀为标统。

陕西

“标”,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团,当时,井岳秀部下辖三个营,兵力约1000余人,驻防在渭北大荔。不过,井岳秀当上标统没过多久,所部就被缩编为一个营,当时,井岳秀部隶属于陕西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为陈树藩。

民国成立后,由于政局混乱,再加上陕北历来土地贫瘠,民风彪悍,因此,陕北地区局势极为混乱,当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

再加上当时军政府为禁绝鸦片,下令各地铲除罂粟烟苗,让陕北许多以种植罂粟为生的人生存难以为继,最终激起民变。在这种情况之下,井岳秀奉陕西都督张凤翙之命,率麾下的一个营北上榆林,处理铲烟苗事件。

也正是在处理如此棘手的民变事件中,井岳秀展现出了卓越的理政能力。到达榆林后,他没有倚仗武力优势一味镇压,反而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了十分有效和缓和的办法。

当时,井岳秀规定:如果已经过了播种季节还没有铲除烟苗,可以继续种植,从而保证种植烟苗的人最起码的收入。但是,下一年必须遵守命令,不能再种。而已经铲除烟苗的农户则给予补偿,免除他们的赋税。

榆林

正是这种恩威并施的双重手段,最终使得民怨沸腾的榆林地区矛盾缓和起来,民变因此不费一枪一弹被平息。

而在刚刚平息榆林民乱不久,由于沙俄的怂恿和策动,见到外蒙独立,内蒙有着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这其中,也包括榆林北部的伊克昭盟地区。

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也有许多爱国蒙人心向祖国,所以,在当地爱国人士的邀请下,井岳秀率部前往伊克昭盟,结识了伊克昭盟盟主及七个旗的旗主。

双方在成吉思汗陵前举行大会,会上,井岳秀以民族大义为重,向蒙古王公们陈述了“七不可”,最终说服了蒙古王公们拒绝沙俄,坚持内附。

之后,井岳秀一直率部在榆林等地剿匪作战,并在作战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陕北的民情和军情。也凭借功劳和苦劳,1916年,井岳秀被升为陕西陆军混成第二旅第4团团长兼陕西警备第3区司令。

陕北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上台。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隶属于皖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试图进一步巩固对陕西的统治。

而这时,革命党出身的井岳秀、井勿幕兄弟俩,成为陈树藩的心腹大患。井勿幕在陕西拥有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名声,井岳秀则掌握着兵权,兄弟俩一文一武,几乎无懈可击。

所以,为了分离井氏兄弟,陈树藩先是委任井勿幕为关中道尹,把他留在西安软禁,另一方面,则试图将掌握兵权的井岳秀调离关中核心地区。

但是,将其调离当然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名义,鉴于陕北匪患十分严重,陈树藩名正言顺的命令井岳秀率麾下第四团北上榆林剿匪,并将其任命为陕北镇守使,镇守榆林,从而彻底分开兄弟俩。

陕西地形图

此时的陕北匪患确实极为严重。天灾人祸之下,陕北的土匪遍地皆是,极为猖獗,当时,仅在榆林一带,有名有姓的土匪团伙就有几十个,总数数以万计。

也因此,奉命率一团北上榆林的井岳秀,就连行军路上都在剿匪。到达榆林之后,井岳秀更是整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基本将榆林及附近地区的大股土匪基本剿灭干净,并因此奠定对于陕北的统治。

当时,井岳秀以榆林为中心,占据了陕北22个县。正是从1916年被任命为陕北镇守史开始,井岳秀开始了对榆林长达20年的统治,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榆林王。

井岳秀统治榆林期间,为了维护统治,基本采取了“墙头草”的政策,谁强大就名义上投靠谁。所以,井岳秀部队的番号有了多次变化。

例如,1918年,井岳秀麾下的部队被改编为陕西陆军骑兵旅,1923年,东山再起的段祺瑞将井岳秀部编为陕西陆军第1师。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