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的意思(汉武帝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汉武帝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诸子百家诞生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天下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征战不休,相互欺凌、相互兼并。社会各阶层都困惑不已,痛苦不堪。于是乎天下人都在寻求救世之道,而天下的饱学之士也纷纷提出各自见解,不过这些学者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争吵不休,又形成了天下人在理念上的纷争。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让天下人达成共识,反而让天下变得更为混乱。本来天下诸侯还只是在武斗,这一下更热闹,文斗也上阵了,天下纷争就变成了文斗武斗一起上。

当世之人将各理论学派,统称诸子百家,既贴切,又真实的反映了各学派相互争斗的现实状况。

俗话说“兼听则明“,但是就是那偏信法家一家之言的秦国,却最终统一了天下。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作为国家治理依据的理论,只能有一个。倘若选择太多理论并行,那就等于没有理论,国家也会陷入混乱,社会最终也会解体!

秦国统一天下后,原本想与诸子百家修好,让诸子百家共同服务于大秦。然而诸子百家的学者不卖帐,最终导致了双方矛盾爆发,导致了当时的不幸,也给后世,造成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千年遗憾!

之所以秦始皇与诸子百家最终翻脸,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秦朝要废除天下分封制,要搞中央集权制。如此一来,治国理念就只可能有一种,这样就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未来发展空间没有了,也就是说诸子百家实际上完蛋了。既然完蛋了,还合作个屁。没有天下列国,就没有诸子百家的发挥空间了。

秦朝灭亡,其实就是六国旧势力和诸子百家合作的成果。

大汉初定,天下残破,天下各种纷争也暂时消停了,加上汉初也是半分封制。刘姓封国遍及天下,诸子百家的生存状况虽无法与春秋战国相比,但是要比秦朝好太多了,至少能喘个气、冒个泡!

“文景之治”让天下逐渐恢复了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争斗,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人的贪欲外,诸子百家的撺掇也是重要原因。

汉武帝是千古一帝,何其精明,因此他一直试图解决天下动乱的根源。一直在试探天下各学派。而儒学大家董仲舒先生,看出了汉天子的心思。于是董夫子投天子之所好,将改良的新儒学推介给了汉天子,深得天子默赞。(鄙一点,也可以说董夫子推介的是经过了阉割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汉武帝的建议,汉武帝默许执行了而已!

实质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汉武帝的抉择,只是通过董夫子的嘴说出来而已。因为这么做虽然符合帝国的利益,但是会得罪天下人,弄不好要招来千年骂名,所以汉天子当然不能背这个锅,这个背锅侠只能由董夫子来担任。

独尊儒术的后果,后世历史有见证,这里就不必多言了!但是倘若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持诸子百家争鸣的状况,个人认为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华夏大地会有如西欧,成为一堆小国。

2,天下人会经受更多的诸侯混战,遭受的苦难会倍增。

3,也许华夏文明会进步更快,因为战争需要一切手段,战争既会破坏文明,同时也会推动文明的发展。

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治国理念,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药。既能治病救人,造福苍生,同时毒副作用也会很大。这是一个矛盾,没药治病,人就会死。药吃太多,人就会身中巨毒,最终也会被毒死。

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1,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任何宝典都有意义,但不可以迷信。执迷不悟,深信不疑的后果就是身死道消,完全不信的后果就是行尸走肉。

2,应该保持一定的学术自由度,给学术多留些空间,凡事不能做得太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如果世上只有一种美,那这种美必定是丑,不允许批评,也就不会有正确。儒学从圣贤学说,到最终被很多人诟病,就是犯了“一言堂”的错误。

个人认为,如果汉朝不独尊儒术,后世有无统一的中国都是个问题,儒学从华夏文明中走来,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以今天的目光去看,儒学确实有很大的理论缺陷,但儒学是为古代农业文明服务的,而不是为当下工业文明设计的。所以今天真正推崇儒学的文人,首要任务是要去创新,推进儒学与当今社会的融合!

罢黜百家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汉武帝赏识。

所以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孔子生前没有儒教或孔教一说,也没有人把他称作“圣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用政治手段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天是自然神,君权神授,圣人是天的代言人,孔子的话就是天命、天志、天道、天理、天意,把一位民间儒学教师神圣化,一下子把孔子推举到了最高神坛,儒学的诗、易、尚、礼、春秋、孝、乐便成了全民信仰的经书,被先人称为圣经、“圣教”,孔子也就成了当然的“圣人”。当然,这些都是孔子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董仲舒“天人三策”导致的后果就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时代的统治地位,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伦常观念深入人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深刻的影响贯穿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谁的思想为何要推行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革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原有的旧秩序逐渐崩坏,涌动的云层底下酝酿着新的力量,而新旧势力的碰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思想和学说。我们要聊的,就是在春秋诞生、在秦朝没落、在汉朝复苏并且进而影响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旧贵族出身的孔子想要恢复当初的王道古制,所以他所创立的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崇尚古礼。但是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无论孔子还是孟子,都没有能得到各国君主的重用。孔子与孟子都曾周游列国想要一展抱负,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那些君王都只是想借儒家这面大旗,树一个“求贤若渴”的好名声,再顺便让儒家的弟子们写一写,流传后世而已。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儒家学说不宜用在乱世求存,所以各国君主对于儒家的态度都是敬而不用。乱世需要用什么学说呢?乱世需用重典,所以应用法家学说的秦国率先完成国力的积累,完成了对六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