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续写(范进中举之后却疯掉了,其后续如何有无为官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范进中举之后却疯掉了,其后续如何有无为官

范进得知中举之后悲喜交加,可以说是喜气攻心得了失心疯,具体症状可参考赵本山范伟的爆笑小品《心病》,中奖后的范伟就是失心疯的典型症状。当然这样的疯只是暂时的,后来他当屠夫的老丈人妙手回春,一巴掌给他治好了。清醒之后的范进最后顺利入朝为官,勤政为民、政绩突出,可以说仕途顺利,步步高升了。虽说科举制度坑了很多读书人,终究也为当时的朝廷选拔了不少难得的人才。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

范进中举的过程其实挺有戏剧性的。

话说范进54岁那年参加院试,由于很穷,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加之他年纪大,一把年纪还没有考中秀才。这引起了同样是花甲之年才考中功名的主考官周进的注意。

所以,当范进全场第一个交卷后,周进便端起范进的卷子,耐着性子反复看了三遍。

第一次阅卷,周进看后很生气,骂到“这样的文字,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按常理,主考官给出这样的评价,范进这次肯定又没戏了。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生交卷,周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便又看了一遍范进的卷子。

这第二次阅卷,估计是同理心作祟,周进觉得范进写的文章还“有些意思”。

颇有一种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他的水平执行,而是怀才不遇。

因此,范进这才起死回生。

正当周进再次阅览范进的试卷时,一个叫魏好古的考生来交卷。

交完卷后,魏好古对周进提了个请求,希望周进能对他进行面试,借机展现自己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

但殊不知,魏好古的这个请求在周进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之举。

周进大骂魏好古:“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骂罢,周进便令衙役将魏好古赶出了考场。

然后,周进又拿来范进的卷子查阅。

这第三次阅卷,周进是越看越觉得范进的文章写得好,“真乃一字一珠!”。

认为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怀才不遇。碰上了胡涂考官。现在既然碰上了自己这个伯乐,那自己就必须提携。

于是,原本应该再次落地的范进,在主考官周进的提携下,竟然幸运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当堂院试的第一名。

不过,戏剧性地考中了秀才后,范进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该穷还是穷,该饿肚子还是饿肚子。

屠户老丈人也依然瞧不起范进。不仅骂他是现世宝穷鬼,还不借钱给他去参加乡试,并嫌弃范进想考举人的行为是“想天鹅屁吃!”

按道理,以范进当时的家庭状况,老丈人不借钱,他是没钱去省城参加乡试的。

但是由于院试结束后,周进曾对范进说“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此科一定发达。”

这让范进感觉自己这次肯定有戏。

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借钱去考试。

等到他考完回家,家里的老娘、老婆已经饿了三天三夜。饿的是“两眼都看不见了”。

之后的事,中学都学过,就一笔带过了。

原本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的屠户老丈人,听闻其中举后,立马变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些老爷也没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活脱脱的一副狗腿子形象。

原本瞧不起范进,平时没少鄙视和贬低嘲讽范进的街坊四邻,也纷纷提着礼物上门,试图巴结范进。

原本根本不可能搭理范进的张乡绅,主动跟范进攀亲带故,不仅送了奴仆、丫鬟,还送了一套豪宅,直接让范进从一贫如洗,过上了上流人士的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街头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苦逼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他便从矮矬穷变为高富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别说是范进了。换作任何人,都有“乐疯”的可能性。

接下来就聊聊范进中举的后续故事。

范进搬进豪宅后,其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最后喜极而死。

而母亲死后,范进又不得不在家守孝。

所以,范进参加会试的时间就推迟了三年。

三年守孝结束后,范进上京参加会试。最后一战,成功考中了进士。

而考中进士后的范进,又当了三任官。

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

第二任是山东学道;

第三任是通政使。

这里逐个说。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

明清时期,御史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

所谓山东学道,就是明、清时期主管山东省教育和科考的官员。

前面说的周进就是广东学道。他负责主持广东各府院试,有选拔秀才的权力。

除了选拔秀才外,各省学道还要为朝廷考选优秀贡生,送到国子监学习深造。

只看这一点就能发现,明清时期的学官,其实是个能改变小人物命运的肥差。

那么,如此重要的职务,到底是几品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说。

在明朝,学道是地方官,挂按察司副使或佥事衔。一般为正四品或正五品。

但是在清朝则不一样。

清朝大部分时期,学道是差遣性质,各省学官的编制隶属于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且品级也不固定。

比如雍正之后,顺天府的学政,就要高配处理,一般由各部侍郎或者京堂充任。

而其他各省的学政,则由翰林、詹事及部属等官充任。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官,如果是由二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二品学官;如果是由五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五品学官。品级不固定。

不过,由于清朝对学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必须是京官。所以,虽然清朝学官没有固定品级,有的品级很高,有的很低。但只要下到地方,其在地方上的地位都很高。

笼统来说,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在地方文官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要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

对于清朝的很多小京官来说,能够外放学政或是外放担任某省乡试考官,是他们人生当中的莫大荣幸,可以吹牛吹一辈子。

我们知道,虽然《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设定是明朝。但作者吴敬梓是清朝人。

所以故事中的官职设定,应该更偏近清朝。

因此,范进担任山东学道,虽然不知道他的品级。但地位肯定不低,直接隶属于礼部,而不是像明朝的学官那样,要被总督和巡抚节制。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正三品。最后范进也是以这个身份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并不傻。

他上京参加会试前,曾专门拜访过周进。

而为了能见到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的二把手)的周进,范进在写门生帖时,耍了个小心思。他故意什么都不写,就只写自己的名字,让周进在一众名片中,一下就记起了他。

这个范进,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就是当年那个被我改变命运的童生。赶紧叫他进来。

等见到周进后,范进表现得极为谦逊,言必称称周进恩师,这种称呼很对周进胃口,让周进对范进有一种两心相照的感觉。

后来,周进在上班期间,向朝中同僚强力推荐范进。频频为范进搭台。范进最后能考中进士,很难说没有周进从旁助攻的贡献。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古代科举是分级考试,乡试中式者,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所谓“中举”,就是秀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了!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呢?

普通人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如果神经不够强大,确实可能发疯!

那么举人到底值不值钱呢?

举人是可以购买的。

光绪十六年,浙江副贡生庞元济,捐直赈银三万两,李鸿章奏准赏作“举人”。

后来,朝廷户部议定举人事例,以百名为限,由生员(秀才)捐银二万两,即作为举人,一体会试。

看来,“举人”至少可以值20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百万人民币。

中举也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中举不仅仅是获得“举人”的文化头衔,更加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具备做官的机会。

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记载,凡选官,有即选,奉旨即用之员,不论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