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与杨仪各是怎么死?三国托孤重臣李严为何大哭而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李严与杨仪各是怎么死

李平是病死的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督运粮草不力,于是不顾前线司马懿已经断粮的大好形势以及诸葛亮的预定三策。派遣狐忠、成藩通知诸葛亮撤军,使蜀军北伐被迫终止。李平为了推卸责任,于是编造谎言,又打算杀死督运领岑述以顶替过失,又上奏刘禅诬陷诸葛亮。当蜀军撤回时,李平托病逃到沮县,又跑到江州,后来为狐忠劝阻。诸葛亮公布李平书信及公文,揭露李平的罪状,李平理屈词穷认罪,在诸葛亮及蜀汉众臣的要求下,李平被废为平民。流放至梓潼郡。诸葛亮写信给李平的儿子李丰,要求他劝其父反思过错,日后仍后还朝的机会。李平在被流放其间,一直“安奄没齿”,期待有诸葛亮再次起用他的机会。[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平闻知诸葛亮病逝于伐魏前线。认为后人不会再次起用他,于是激愤病死。葬于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县)。杨仪是自杀的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后主刘禅亦嘉奖其功。然而杨仪自以年宦先于蒋琬,才能亦过于蒋琬,如今位在其下,深深不忿,口发怨言,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将欲斩之,蒋琬以其有功谏止,于是后主废杨仪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因不胜羞惭而自杀。

三国托孤重臣李严为何大哭而死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郃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于峡谷之中。张郃已死,蜀军士气空前高涨、锐不可当。但就在诸葛亮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却突然接到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发来的告急信,信中说:“东吴陆逊兵犯蜀国”。诸葛亮闻知,不敢怠慢,立即率大军退回汉中。大军驻扎完毕,就在诸葛亮正要回成都面见后主刘禅的时候,尚书费祎却匆匆赶到了军前。一见面费祎就急切地问诸葛亮:“丞相出师大捷,为何又突然回兵?”诸葛亮一时摸不着头脑,就告诉费祎是李严发来告急信,称“东吴进犯,让我回师救援。”费祎一听也有些不知所措,说:“李严在圣上面前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必有降曹之意。天子因此命某来问耳。”诸葛亮一听大怒,即刻命人查访。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是李严催缴粮草不力,怕诸葛亮降罪,就写信给诸葛亮谎报军情,让诸葛亮形成回兵的事实,然后自己又到后主面前奏称诸葛亮欲降曹。掩耳盗铃,两头隐瞒,为的就是推卸自己催粮不力的责任。李严修书孔明退兵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诸葛亮一听这个情况,顿时就起了杀心,命令即可把李严招来问斩。关键时刻,费祎却提出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不宜斩杀,建议从轻发落。诸葛亮思考良久,觉得不无道理,也就答应了。费祎回到成都之后,及时上书向刘禅作了汇报。刘禅一听也是勃然大怒,命令武士立即将李严推出去斩首。这时费祎又奏,说诸葛丞相念李严托孤重臣,未可轻易斩之。既然亚父有言在前,刘禅自然听从。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处罚是不可避免的。最终李严捡回了一条命,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又让李严之子李丰接替父位,继续收缴粮草,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按说这事也就算过去了。我们在一面谴责李严不顾大局的同时,更对诸葛亮的宽宏大量感到由衷敬佩。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诸葛亮之所以不杀李严,不是不想杀,而是接受了费祎的规劝。按他的本意,李严即便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这倒不是说诸葛亮好杀,关键是处在那个对敌斗争的关键时刻,李严不仅不全力以赴,而且还谎报军情。致使前线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顷刻间付之东流、前功尽弃。这等罪行,不军法从事着实有些说不过去。如此看来,杀李严是情理之中,不杀李严显然就是法外开恩了。对此,一向以军纪严明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或许就是诸葛亮因了费祎说的那句“同为托孤重臣”,也怕杀了李严落下千古骂名。李严到底没杀,诸葛亮也就想明白了,送佛送到天,好人做到底。不仅免了李严的死罪,而且又及时启用其子李丰代替父职。本为阶下囚,如今儿子却又因祸得福,这是何等的恩德啊。如此的处理方式,怎能不让李严父子倍感羞愧,终生铭记,又怎能不为之慷慨赴死呢。现在想来,李严一大把年纪的人,活的还真是不明白,行为做事像小孩子一般。且不说此事做得极其拙劣,即便是侥幸得逞了,一辈子的负疚又如何能平抚呢。好在李严知道错了,后来也一再向诸葛亮谢罪。可见,李严虽有过错,却也是良心未泯。而正是有了诸葛亮和费祎的一再保全,才换来了李氏父子免遭唾骂,遗臭万年。当然,后来的李丰接替父职,那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来没有因为粮草难筹耽误诸葛亮的军备用度。戴罪的李严就更不要说了,虽回归林下,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诸葛亮的好处,并时时告诫儿子,必要全力以赴,配合诸葛亮的工作。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灵柩被护送回成都的时候。李严闻知,亲自挂孝出城,迎接灵柩。终因伤心过度,大哭而死。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叫做“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此看来,还真是充满智慧,令人回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